腊八,喝粥
——写在农历腊月初八
作者/任学路
朗诵:花花古琴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每年从腊月初八开始,人们就开启了过年的程序。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
腊七腊八,冻烂脚丫,
腊七腊八,冻掉下巴……
这类民间谚语是在说这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但冷在外感,热在内心,人们要用对生活的热爱,用迎春的热情抗击严寒。

腊八这天,人们会按照民俗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熬腊八粥需要耐心,泡腊八蒜需要经验,两件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反映出操作者对生活的认真程度。
中国的农历契合着天时,
不同的节气有不同的讲究,
特别的日子都大有来头,
只要是节一定会内涵丰厚。
腊八节的萌芽期,
在称作“上古”的那个时候,
那年月人们祭祀,
祈求祖先和神灵护佑丰收。
喝腊八粥的习俗,
也是历史悠久,
到了腊八这一天,
都要熬一锅粥。
花生、小枣、栗子、核桃……
这粥用的食材多种多样,
大米、小米、黄米、薏米……
开锅后用微火煮到粘稠。
有的米,有的豆,
在一起的机会少有,
只是每年的腊八,
才在锅里成为好友。

沸腾的开水,
持续地对食材搓揉,
热情的火苗,
助力着对食材渗透。
从锅里飘出的香气,
将人引诱,
盛一碗端起来吸溜,
一口一口。
喝腊八粥,腌腊八蒜,
春天的信使已经来到门口,
稠稠的粥,一股热流,
今天开启迎接春天的节奏。
关于腊八粥的传说,版本不同,
腊八节的习俗,中国人在坚守,
一代一代,在民间接续传承,
祖辈父辈在前面,子孙在后。


任学路,资深编辑、记者,北京市朝阳区文学创作协会会员。曾任北京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乡土艺术协会文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副会长、中国文化艺术交流工作委员会理事、中国音乐学院古曲研究会理事等。
曾在全国二百多家主流报刊发表过新闻稿件和评论、散文、杂文、诗歌等作品。诗歌作品被众多朗诵者配乐朗诵并登台表演,多家微信平台特约编辑、作者、顾问,经常举办个人作品朗诵会。舞台主持、话剧表演、话剧导演、模特走秀、诗歌朗诵等均有尝试,有诗集《生命的交响》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