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啦啦“腊八”
郑天华
2024年元月18日,适逢“腊八”。
农历的十二月,俗称腊月,“腊八”即十二月初八日。此时,正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茌平民间素有“腊七腊八,冻死叫花”的说法。
“腊”,古书上的解释是“腊者,猎也。固猎取兽以祭”。也就是说,“腊”是打猎,是用打来的野兽进行祭祀。《说文解字》中则注以“腊,合也,合祭诸神者”。也说明腊与祭祀相关。因为祭祀活动大都在农历十二月进行,故把十二月称为腊月。所进行的祭祀活动谓之“腊祭”。汉代,曾按干支纪日法确定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为“腊日”,后来又把腊日改定于每年的十二月初八日,茌平民俗中的腊八节,据说即源于此。
在腊八节这天早晨,茌平民间有喝“腊八粥”的习俗。据说喝腊八粥能增福,也含有喜庆丰收和祝来年五谷丰登之意。熬腊八粥,是以小米为主,配以红小豆、红枣、黄米等凑成八样,再放以蜜、糖或其他调料,熬成不稀不稠的粘粥。腊八粥中必有红小豆。红小豆又称赤豆,有消炎排毒利尿功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磷、钙、铁和蛋白质等,能祛病养身。腊八粥大都做得多,特讲究一个“剩”字,“剩”与“盛”谐音,又有“余”的意思,剩下腊八粥意味着来年五谷丰登,有吃不完的粮食。腊八粥也给牛、马、驴、骡、猪、羊的食槽里放一些,据说,牲畜吃了腊八粥就会膘肥体壮,六畜兴旺。民间还有“鸡儿、鸡儿,吃腊八,吃了腊八就咯嗒”的说法。说鸡吃了腊八粥会下蛋早、下蛋多。
据说,最初的腊八粥是佛教的一种宗教节日食品。释迦牟尼成佛之前舍弃王族的奢侈豪华生活,曾游遍印度的名山大川,以寻找人生的真谛。途中又饿又累,昏倒在地,有一位牧女见此情景,急忙在周围采摘杂粮野果,混合在一起用泉水熬成粥,一口一口地喂他,饥不择食的释迦牟尼吃了这顿香美的午餐,元气顿复;后来在尼连河里洗了个澡,到菩提树下静坐沉思,于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从此,每年到“腊七”这天夜间,寺院的僧侣们都要取清新干果,配以小米杂粮,放入洗净的器皿中终夜熬至天明,将熬成的粥供奉佛祖。寺院的僧侣们也诵经、演法、喝粥以示纪念。后来随佛教传入内地,由于佛教的流传广泛、影响深远,茌平民间也形成和沿袭了这一习俗。
还有一种说法与本地的传说有关。说是从前有个叫腊八的人,自幼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懒习惯。后来成家娶了个媳妇,这媳妇也和腊八一样好吃懒做。腊八的父母临终前教育他们要辛勤劳动,勤俭度日,可是他们没有听父母的话,还是不种田、不喂鸡,这样坐吃山空,没有多久就把父母留下来的粮食吃光了。到了腊月初八这天,灶下无柴,锅里没米,两口子只好把囤底扫了扫,凑了一些杂七杂八的粮食煮了一锅粥,这时他们才后悔没有听父母的话。为了记取腊八的教训,后来人们每逢这天就以杂粮煮粥,以勉励自己勤劳俭朴过日子,日经久年形成了腊八节喝腊八粥的风俗。
腊八粥的用料并无定规,除上面已提到的外,核桃仁、葡萄干、瓜子仁、桂圆、栗子、白果、杏仁、青红丝、花生米以及肉丁,炸豆腐丁等都可用来熬腊八粥,使得腊八粥越发精细可口。现在流行的“八宝粥”,也是由“腊八粥”衍生而来。
茌平民间还有腊八节这天以醋腌蒜的习俗,俗称“腊八蒜”。将蒜泡入上等好醋,置一器皿中密封腌至春节,蒜即变成蓝中透绿的颜色,食之蒜辣中有酸,醋酸中有辣,酸辣适度,用以下酒佐食,风味独特。
腊八过后,就有人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人们说:“一过腊八,就闻着‘年下’味了”。

作者简介:郑天华,聊城传统文化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著有散文集《乡村吆喝声》《沧桑厚土》《芳华沃土》《韩集乡韵》等。短篇小说《二慢憨成亲记》获省级刊物优秀作品一等奖,两卷本《茌平民俗》获山东省优秀文史书刊二等奖,《一方水土》获聊城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作品收入《文坛十六家》等文集并获全国地市报纸好作品一等奖等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