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著名作家吴勇老师的长篇历史小说《国之宝桢》(第三十三辑)「飘舞的剑」(5047辑)
七
大清咸丰四年(1854年)正月,称号为江汉国都督大元帅的黔北斋教总坛主杨隆喜,率领数千黄兵,在连攻黔西、平远两州城不克后,又在攻打牛场屯的战斗中被丁宝桢的丁家军所败,被迫折而向南流窜,接着又在官军和各地民团的围追堵截下,转战于归化、罗甸、都匀、独山、麻哈、平越、瓮安,居无定所,疲于奔命,最后于三月间在余庆县龙溪全军溃败。杨隆喜为追兵乱枪刺死。
一场震憾黔北、黔中地区的斋教大动乱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就结束了。后人对这次动乱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说是一场反抗满清政权的起义,有人说是为非作歹的贼匪,事实上两种性质都存在,在起义中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到处不问青红皂白烧杀掳掠的做法,使杨隆喜失去了民心,所以他以及他曾经拥有过两万多人马的军队也就很快地不复存在了。

而丁宝桢,以过人的才干和智慧将乡亲们组织起来,保卫了自己的家乡免受涂炭,功不可没,也引起了当时贵州巡抚蒋蔚远和贵州提督孝顺的重视,乃合疏奏请朝廷,留丁宝桢在贵州配合承担地方防务。丁家军则在选精汰弱后编入官军序列,成为了一支维护满清统治的有生力量。
本是书生意气十足的丁宝桢从此走上了漫长的戎马生涯。
咸丰五年十月,丁宝桢配合副将全兴扑灭安顺南面双堡一带布依人的造反。
咸丰六年,贵州各地爆发了更大规模的动乱,计有黔南黔东南的苗民起义、黔北的教民起义、黔中的布依人起义,这些泥沙俱下的起义与逼近贵州的太平军遥相呼应,严重地威胁着省城贵阳的安危。为此,丁宝桢和他的部队被贵州巡抚蒋蔚远调到贵阳担任城防,并奏报其功得授翰林院编修。

是年八月,署平远知州沈世良率兵进剿安顺布依人,中伏,与提标外委张发科、武举陈九荣、王大魁等一并败没。平远州防空虚,丁宝桢奉调救援。解了州城之危后不久,省城又告急,丁宝桢再回省城防守。以后数年中丁宝桢屡屡往返于省、州两城,队伍逐渐扩大,屡败进犯之敌,数度解省城及周围州县之危,竟成为了黔中防务的一支劲旅。其间咸丰八年,又因功被朝廷授以记名知府听用。
这一年发生了一件不可不述的事情。
时当八月,丁宝桢领兵征剿贵阳东面的青塘苗寨,因驻防阿哈的三十余名汛兵被那里的苗兵杀尽,同时阿哈当地不少百姓也遭受到了虐杀。
当他领军赶到时,都匀州开来的官军已经先他一步攻克了青塘。整个苗寨浓烟弥天。遍地积尸,由于那被歼灭了的三十多名汛兵属于都匀协管辖,那些杀红了眼睛的官军对苗寨也采取了斩尽杀绝的态度,奸淫烧杀,无恶不作,老弱妇孺也莫能幸免。

在一具被先奸后杀的苗族妇女尸体面前,丁宝桢心生怜悯。而面对一枝投枪扎进了一个苗族老人胸膛的场面,丁宝桢更是眼中垂泪。他嘱令自己的兵将一一地查看那些正在燃烧的民居,一旦发现还有气息的伤者,就进行简单的包扎救治。
丁宝桢遇到了都匀协副将管子建,对管子建说:“管将军,如此作为太过分了。”
管子建:“过分?他杀我三十多个弟兄就不过分了?”
丁宝桢:“苗兵与苗民大有不同,怎能够良莠不分、肆意妄杀无辜呢?”
管子建:“苗骓没有一个是好的。杀了干净才好呢!”

丁宝桢:“不呀管将军,仁者爱人,方能得济天下……”
管子建:“丁太守当你的仁人君子好了,我是不怕当什么恶人的。”说罢扬鞭催马而去。
丁宝桢在面对敌人的时候表现得无比的英勇和凶狠,但那是你死我活的争战,我不杀死你你就要杀死我,而且不将他杀死的话他还会去杀更多的人,所以丁宝桢在两军对垒的时候不会有什么含糊。但是现在面对着这些无辜被杀的苗民,他的确不能容忍。只可惜他只能管住自己的人,却没有权力去管别的部队。他的以原有丁家军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部队被人们认为是“仁义之师”,但是他对别的不仁义的部队却无可奈何。丁宝桢一边踱着步子,一边默默念道:“如果不刹此风,天朝危矣……”
有士兵发现了一个被打死的苗族妇女的身边有个婴儿还活着.丁宝桢认真一看,是个女婴,长得眉清目秀,身上的苗绣童装崭新美观,心里本有了几分喜欢,而那婴儿竟然在这时对他一笑.他越发喜欢了,吩咐侍兵将婴儿包裹齐整,带回贵阳,竟自收养了.
这苗族女婴后来被取名为丁体娟,从小受到丁宝桢的精心抚养,随后二十多年间。随丁宝桢从贵州到湖南、山东、四川,最后为义父担当的国家大事作出了杰出贡献。此是后话,不提。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朝廷实授丁宝桢为岳州知府。临行前,已经升为副将的丁易选率全军一千五百多将士久跪不起,泣泪送别,足见丁宝桢与部卒感情之深。

图片提供:浙江农林大学学生周舒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