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与永康状元陈亮》
1974年8月,毛泽东在武汉东湖宾馆检查出双眼患有老年性白内障。次年春,毛主席的双眼几近失明,看书读报只能竖起耳朵听他人代读。
一天,毛主席叫来保健护士长吴旭君,让她读一读南宋的一首念奴娇词作《登多景楼》:
“危楼还望,以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这首念奴娇词作,是作者为了力主抗金,自费去京口(今镇江)考察地形后的登高怀远之作,主要内容是借古论今,议论形势,陈述政见,枰击南宋苟且偷安,力主抗金恢复中原。
当吴护士长刚刚念完,忽听毛主席先是一声仰天长叹,继而掩面嚎啕大哭,不能自己,久久不能平静。短短一首《登多景楼》,竟深深拨动了一个伟人的坚强神经,足见其文学性之魅力和思想性之深刻。
有人不禁会问:这首词使毛主席落泪的词作者究竟是谁呢?这位作者,是南宋时期永康的一名状元,名叫陈亮。

(一)
陈亮,1143年出生于婺州永康,即今浙江省永康市。原名陈汝能,字同甫,号龙川,著有《龙川文集》,学者称之为龙川先生,是南宋思想家、文学家。
椐《宋史》载:陈亮“生而目光有芒,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他少年成名,不到二十岁即在当地崭露头角,被认为是将来的“国士”。因天资异常,“俯视一世,常以经论天下自任”。也就是说,陈亮聪明过人,但有不把旁人放在眼里的性格缺陷,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狂人”。
陈亮为了陈述自己力主抗金的政治主张,曾先后六次上书朝廷。其中,最为轰动的是在淳熙五年(1178)的春天,他以平民之身接连三次上书宋孝宗,慷慨陈词,建言献策,极力呼吁废和抗金。宋孝宗阅后,深受感动,准备把他的文章张贴至朝堂,以激励朝中百官,并准备召见陈亮予以破格提拔(有必要说明一下,平民进言为何能上达皇上,这是因为陈亮认识同是婺州人的当朝宰相王淮)。
可是,期间发生了几亇插曲,致陈亮丧失了平步青云的机会。事情是这么回事:
宋孝宗有位亲信近臣叫曾觌,平时品行不端,名声不好,正派人都看不起他。当曾觌获悉宋孝宗准备重用陈亮后,为拉拢陈亮就径自找到陈亮的住处,准备提前通风报信以取好感。可陈亮是个正人君子,压根就不愿和这种小人沾边。当陈亮报知曾靓已到门口,居然翻窗而走刻意回避,使曾觌扑了个空。曾觌为此怀恨在心,在宋孝宗面前讲了陈亮不少坏话。宋孝宗因此犹豫了起来,就打消了召见的念头。
陈亮上书之后,见好长时间不见动静,再次呈上第二篇文章。宋孝宗阅看后,觉得奏文颇对胃口,就让吏部派几亇官员去实地考察一下。不幸的是,陈亮的奏文中有不少内容是痛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某些官员和社会名流,“一杆子打翻了一船人”,这就得罪了当朝的好一批官员,加上考察官员上门后,陈亮恃人傲物,自然不会迎合奉承那一套,所说的话也不对考察官员的胃口,于是在回朝汇报时就说陈亮不过是纸上谈兵、秀才吹牛。宋孝宗本来就讨厌平时喜欢说大话空话的吹牛秀才,经考察官员这么一说,也就失去了召见陈亮的兴趣。
又过了一段时间,陈亮见考察后仍无动静,就再次奋笔疾书第三次上书呈报皇上。宋孝宗看后觉得文章确实很有见地,但已不想再重用他了,就准备给陈亮安排个一般的官当一当,以示宣慰。但心高气傲的陈亮知道后,却不愿领这份情:“岂有欲开社稷数百年之基,乃用以博一官乎?!”于是拂手而去,就郁闷地回到永康,继续过他读书写作、开馆授人、愤世嫉俗的日子去了。
像陈亮这样一个一身英雄豪杰之气、傲视权贵的狂书生和力主抗金的强烈爱国主义者,恰好同“恨古人不吾狂”的辛弃疾同气相求,历史把他们安排在同一个时代。相同的性格脾气,相同的政治主张,相似的处境遭遇,相近豪迈的诗词风格,双双均有相见恨晚之感,平时多有书信往来,并不时有诗词唱和,使两人成为一对很好的知心朋友。
(二)
辛弃疾(1140-1207),大陈亮三岁,南宋官员、将领,著名文学家,豪诗浓词,有词中之龙美誉,与苏轼合称“苏辛”。
辛弃疾与陈亮的真情,不仅仅反映在书信诗词之上,也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相互关心体贴之中。
淳熙十四年(1187)寒冬,辛弃疾遭受他人弹劾后闲退在移居的江西铅山家中。一天,他正患小恙卧病在床,心情很是糟糕。突然间,有人前来敲门。打开门一看,原来是陈亮长途跋涉专程从永康赶来看他。辛弃疾一见老朋友前来,黯淡的心情一扫而光,心情非常振奋,两人开怀畅饮,纵论天下大事,接连几天欢叙至深亱,惊得楼头飞雪四散。期间,辛、陈两人四出游览铅山名胜,鹅湖寺、飘泉和十里松都留下了他们的脚印。辛弃疾曾有一首《贺新郎》专门追忆他们之间的重逢交往。上阙中有“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之句,下阙里有“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之句,倾诉当朝没有给两位英雄施展才能的舞台,好比是把血汗宝马用来拉盐车。
陈亮在铅山逗留十天后,终于告别回乡。辛弃疾与陈亮依依惜别后,意犹未尽,第二天又顶风冒雪赶车去追,无奈雪深路滑,天色已晚,只得在一亇叫鸬鹚林的山村里住下,独自一人喝了一个晚上的闷酒。半亱,听到远处传来一阵鸣咽悲鸣的竹笛声,不禁勾想连连,想到祖国河山破碎,回忆与陈亮英雄相识的深情厚意,挥笔写下一首《贺新郎》,诉说对陈亮的思念,“佳人重约还轻别”,嗔怪陈亮为什么这么快就同我分手告别?!
(三)
辛弃疾与陈亮的友谊,还体现在落难时的惺惺相识,竭力帮救上。
陈亮才华横溢,但命运多舛。陈亮考运不佳,52岁才考上状元,但第二年便被一场瘟疫夺去生命。此前,陈亮还曾两次被人巫告鎯铛入狱,还差一点丢掉性命。
其中第二次入狱,是在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即铅山欢聚后的第三年。情况是这样的:
有个曾在陈亮家做过仆人的人,一天杀了人,而这亇被杀之人,以前曾经侮辱过陈亮之父。这一家就以陈亮是幕后主使者为由,把陈亮告上官府,陈亮就这样被抓了起来。在审理过程中,此案本来并不难厘清,但偏偏又遇上有人从中作梗。
原来,在不久前进行的科举考试中,陈亮自认文章很是出彩,且已是社会名流,录取进士应十拿九稳,却不料被主考官何澹刷了下来,于是私下就发了几句牢骚:“我一大把岁数,竟被此后生小子所欺受辱!”此话被传到何澹耳中,心胸狭窄的何澹就此记下了仇。于是,何澹就借机报复,跟大理寺打招呼,要求派酷吏去主审陈亮,企图屈打成招,置陈亮于死地而后快。于是,审讯中陈亮数次被严刑拷打。
当辛弃疾知道陈亮入狱后,自然是想方设法加以营救,但因职权所限,无法直接干预,只能托他人施加影响。但由于陈亮多年来豪放不羁、敢怒敢骂的直性子,先后得罪过不少当朝官员,一些人就趁机落井下石,因此审讯形势对陈亮很是不利,该案一拖就是两年。
上苍安排,陈亮此时命不该绝。案子拖到了第三年,陈亮的命远出现了转机。
某日,何澹之母病故。按照礼制,一心想坐实陈亮死刑的何澹不得不离职回乡守孝。此时,恰好一位辛弃疾的好友郑汝谐调来当大理寺少卿,负责核审这一类诉讼案件。经辛弃疾介绍,陈亮的案子引起了郑汝谐的格外关注。经认真仔细核查,郑汝谐认定奇才陈亮是蒙冤受屈,岂能错杀?就上报皇上加以平反,于是陈亮才被无罪释放。
中国有句老话,叫“否极泰来”。陈亮在这次几乎丧命的冤狱不久,很快迎来了他的人生顶峰。绍熙四年(1193),在进士会试中,宋光宗亲点陈亮为状元。陈亮在给皇上的谢恩诗里,有两句是:“复仇自是平生志,勿谓儒臣鬓发生”。
陈亮高中状元,辛弃疾自然欣喜不已,当即致词祝贺,为陈亮写下了那首传世名词《破陈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让我们看到一个远离疆场战将的情绪激昂,壮气豪情,也让我们感受到辛弃疾此时此刻的复杂心情,自己虽已重新出山,陈亮也终于蟾宫折桂,但他们都已年岁不轻,“可怜白发生!”
金华市国家税局退休干部杨荣标 编撰于二O二四年元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