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著名作家吴勇老师的长篇历史小说《国之宝桢》(第三十二辑)「飘舞的剑」(5038辑)

六
斋教黄兵的攻击发生在凌晨时分,是一次非常隐蔽的偷袭。他们选择的是屯堡的东门,那里是个不太高也不太陡的斜坡,当轮值的哨兵发现的时候,黄兵已经来到了城墙根下了。而那城墙不过一丈高,底下的人搭起人梯就可翻越而上。事实上黄兵已经在相邻的几个地方都搭起了人梯,甚至有一、两个黄兵都跳到了城墙上。

好在颇有军事天赋的丁宝桢早有预料,在屯堡比较薄弱的东门和北门作好了应急安排。所以,当斋教黄兵的攻击突然出现在东门、哨兵发出信号的时候,在城墙上枕戈待旦的丁家军士兵们就翻身而起,用刀枪将翻墙上来的黄兵一一地打下墙去。
但是黄兵依旧不断搭着人梯,前赴后继地涌上城头,还将火把不断地扔来,照着没有己方人在城墙上,就又发射羽箭,射倒了一个个的守屯兵丁。
黄兵甚至占领了一处城墙,纷纷爬过,跳进城里,一面高声大叫:“进来了!进来了!”
守屯的丁家军士兵也高声大叫:“进来了!进来了!”
说时迟,那时快!早有两支勇猛的屯兵从两头向失守的缺口冲来,与蜂拥而上的黄兵一阵激烈的拼杀,终于将黄兵重新阻挡在城墙之下。同时已经跳进城来的那些黄兵也尽成了刀下之鬼。
天色已经渐渐发亮,重新封锁了城墙的丁家军士兵全都向城下扔石块,将那正在斜坡上爬行的黄兵砸得一片哀嚎,再也没有继续进攻了。
而在这时,北门那里又传来一阵高甚一阵的喊杀声。
原来,扬隆喜也已经看出丁家屯大多数地方都是不可攀援的悬崖峭壁,最可能攻打的就只有东门和北门。他便兵分两路,一路先行攻打东门,用以吸引屯上的注意后,另一路则延后一步进攻北门。杨隆喜亲自率领北门一路。他最希望在东门发生战事的时候丁宝桢带人去增援,那么他就可以从北门乘虚而入,实现攻克全屯的目标。
但杨隆喜却没有想到,丁宝桢并没不上当,因为东门已经做好了应急安排,勿需丁宝桢亲自去增援。丁宝桢最重视的还是北门,并且准备了重兵
丁宝桢站在北城门之上,用手中宝剑指向城门外准备进攻的黄兵,大声说:“斋教的弟兄们都退回去吧,我丁家大屯地形险要,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你们的任何进攻都是徒劳的!退回去吧,退回去吧!”

杨隆喜:“丁宝桢,我劝你还是投降了的好,我江汉黄兵十万之众,没有打不破的地方!”
丁宝桢:“昨天你已经晓得我丁家军的厉害。尔妈你吹什么大牛!”
杨隆喜:“吹牛不吹牛,马上你就知道了。”
杨隆喜话音刚落,将手一扬,一发土炮就往城墙上轰去。接着一发又一发的轰击。炸得城墙上乌烟瘴气,眉眼难睁。由于硝烟都是往上飘散,所以屯墙上看不见,而城下则一目了然。关墙两侧的黄兵早经安排,纷纷爬上了城墙,乘着硝烟,高声呐喊,与守城的丁家军展开了生死搏斗。
杨隆喜披发仗剑,念念有词:“无生无灭古佛保佑!无生老母保佑!大小三军踊跃!刀枪剑戟不入!”黄兵们受到了蛊惑,果然无所畏惧,越加凶狠地扑向城头。
丁宝桢眼看自己的兵丁虽然英勇,但在越来越多黄兵的压力下渐渐处于下风,心里不免有些猴急。
隐隐约约地又传来杨隆喜的声音:“丁宝桢投降啊……”

丁宝桢一咬牙,走下屯墙,对墙下一直留着按兵不动的一队精锐士兵说:“保家卫国,勇士捐躯,万古流芳,在此一举,!开门!”这后一句是对守在门后的兵丁说的。守门的兵丁应声大开屯门,丁宝桢便一马当先,带着这队精锐士兵往正在攻屯的黄兵冲杀。黄兵惊惶失措,被纷纷砍倒,很快就被解除了对屯墙的攻击。当然也有反应过来挺枪弄刀进行反扑的。
于是,双方在屯墙前展开了惨烈的对杀,杀人,被杀,血肉横飞,惨叫不绝,倒下了,就再也爬不起来,没有倒,就必须拼杀,丝毫的软弱和惧怕都只能被砍倒……
这时的丁宝桢,同他的子弟兵一样奋勇冲杀,也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了。
也许由于丁家军保卫家乡的精神优势,也许由于黄兵仰攻困难的实际劣势,杨隆喜见再也不能取胜,长叹了一口气,下令撤退,放弃了对屯堡的进攻。
目睹着敌人退却的背影,丁宝桢心中不免兴奋,乃道:“就这么打,任它再来十遍八遍,兵来将挡,水来土淹!”

图片提供:浙江农林大学学生周舒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