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缨:15句存养格言,字字精切,句句益人,堪称先贤警策身心之经典
文/张 勇
金缨是清朝道光、咸丰时期的文学家,字兰生,出生于浙江山阴一个书香人家。
金缨出书成名于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他博览先贤语录书籍,几进警世名言,随手抄录,久而久之,积累了无数的格言警句,辑成了《觉觉录》一书。
《格言联璧》是金缨选录其所辑《觉觉录》中浅近格言另刻的单行本,是精品中的精品。该书问世后,曾迅速传播大江南北,风靡全国乃至日本、朝鲜等邻近国家,长达百年之久。

《格言联璧》还分别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和《幼学琼林》,被合称为《蒙学六种》。
《格言联璧》的价值特点和思想内涵,都是从社会生活的实践着手,从人情世故中探索正确适用的生存之道。对后世的影响,用其跋者的一句话,叫作“本世事为学问”。
书中内容丰富,分有学问、存养、持躬、摄生、敦品、处世、接物、齐家、从政、惠言等十类。这些富赡充韧、雕镂璀璨的格言警世醒心,受益无穷。形成的工稳格言骈偶句式,结构整齐,易诵易记,朗朗上口。语言准确朴实,含义明晰,极少用典,雅俗共赏,玩索不尽。
书里的思想独具多方智慧。不崇佛道玄虚,不谈林泉山水,不作浓情言语,而是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的次第为经,以对所收格言的诠释为纬,大力弘扬经世致用和“内圣外王”之道,涵盖了人生从读书修身到处世、理家、治国、平天下的方方面面,具有强烈的人世倾向。
《格言联璧》问世以来,也被许多人置于座右,朝夕参悟;或作为课子授业的经典,反复解说。其风靡的程度和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是“四书五经”之外所少见的。
书里“存心养性”格言,字字精切实用,句句有益于人。这些先贤警策身心之佳句,对于人们入世、出世都有极强的借鉴性、指导性和实用性。
格言句一:“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炼心如炼金,百炼成真金,百练为真心。修身养性,要从净化自己的心灵做起。想生活得坦然自在,就得先要洗除心灵上的尘埃。
以分别之心看待世间万物,让自己的本性在净秽之间徘徊,生死之间轮回,是无法拥有一尘不染的心灵的。
格言句二:“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谦虚是铸就自身良好品质的基础,谦虚的心态表明自己尊敬他人,有要求完善自身的真实渴望,所以便会虚心向优于自己的人学习,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品质。
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他的家风和对子孙后代的影响。如果能时刻以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检点自己的行为,就会对子孙后代言传身教,使良好的家风代代相传。
格言句三:“喜怒哀乐而曰未发,是从人心直溯道心,要他存养;未发而曰喜怒哀乐,是从道心指出人心,要他省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有的人把情绪的变化藏于心底,不轻意外露,是因为他们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感。
有的人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绪,但对于情绪的变化却是用言语表达得贴切中肯,这是因他们从多变的情绪中早已悟出了感悟的丰富性,并时刻反躬自问,从而使自己能更加透析世事。

格言句四:“颜子四勿,要收入来;闲存工夫,制外以养中也。孟子四端,要扩充去;格致工夫,推进以暨远也。”
颜子是孔子的学生,叫颜渊,他的“四勿”指的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孟子的“四端”在原文中是:“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以上的道德规范,成了儒学中的经典,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后人视为儒学的精髓。
格言句五:“就性情上理会,则曰涵养。就念虑上提撕,则曰省察。就气质上销熔,则曰克治。”
自省克制能够得到安静,这就是涵养,修得了涵养就能洞晓事理,自省以求长进,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涵养与克制是人心的两个助推器。在开始的时候,克制力居多,取得进步之后,涵养力居多。等达到轻车熟路的地步时,就能运用自如。
古人云:治心如治病。反省自察,就如同切脉问疾,克制自身,就如同服药除病,修身养性,就是在保护元气,以杜绝外界任何疾病的侵袭。
格言句六:“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人之心气,多欲则绥,寡欲则刚。”
心是万物灵性的根,也是万恶的源。如何除却心头火,求得一份清凉世界,做到心无挂碍,这就是快乐的根本。
生活中需要有一颗平常心,介于知与不知之间,无欲无念、无牵无挂,才能体会到自然的博大精深。凡事顺其自然,为人平静淡泊。保持自己的身心纯洁,就会摆脱被外力的支配。
格言句七:“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四者切己良箴。忌多欲,忌妄动,忌坐驰,忌旁骛,四者切己大病。常操常存,得一恒字诀;勿忘勿助,得一渐字诀。”
对于有涵养的人来说,静默意味着胸有成竹或是虚心求教,从容意味着临危不惧、泰然自若,谨严意味着反省自身、追求完善,俭约意味着安贫乐道、心清性明。
而不懂得修身自持的人,则是利欲熏心,为了欲望奔波劳碌,甚至不择手段,就更不要说让其安下心神来反省自身了。
格言句八:“世路风霜,吾人炼心之境也。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世事颠倒,吾人修行之资也。”
挫折在每个人一生中难免都会遇到,只不过形式、大小的不同而已。只有经历过挫折才能激起你更大的勇气,迈向更广阔的天地。
在遇到挫折或灾祸后,不应该产生畏惧的心里,而是应该“吃一堑,长一智”,在总结挫折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基础上继续前进,这样才会不断完善自我。
格言句九:“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祥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洒脱是养心第一法。”
为人处世要谦虚谨慎,如果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力大或学问多,不懂还乱说,只会贻笑大方。一个人应该用诚实、谦虚的态度去对待知识、对待他人。不懂装懂,自欺欺人的做法不仅会妨碍自己的求知进步,还会给别人留下笑柄。
批评他人时也不要过于严厉苛刻,而应是抱着宽容的态度耐心劝导。给他人留下余地,就等于给对方一次改过的机会,也是自身进行改造、完善的一次机会。
格言句十:“喜来时,一检点。怒来时,一检点。怠惰时,一检点。放肆时,一检点。”
喜怒无常,轻举妄动,是心浮气躁的外在表现,如果这方面的缺陷不注意根除,必会带来后患。
如果想要消除这种浮躁之气,就要在平心静气之时反省自身,寻找出自身的缺陷及时改正。如此,方能遇事时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以免受外界或心神的干扰。

格言句十一:“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独处时不觉空虚寂寞,与人相处时显得和蔼亲切,这是对心性的最好修养。空闲时能尽情享受生活带来的快乐,有事时就集中精力去处理,这是为人处世的基本要求。
得意时不忘形,不卖弄显示,失意时不绝望,不灰心、不丧气,这是为学成事的最佳意境。
格言句十二:“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有智慧者,才情决然不露。”
口无遮拦,什么话都藏不住,心里有什么就倒什么,这样的人不一定就是豪爽洒脱之人,很可能是些缺少涵养与教育的人。胸怀之中只能容得下自己,却无法包容他人,稍有作为便向他人显露自夸,只能表明自己心胸狭窄,气量短小,命运福浅。
在三国人物中,杨修恃才放旷而招来杀身之祸;周瑜欲与孔明试比高,临终也是空发“既生亮、何生瑜”的感叹,究其结果,都与自身气量的狭小脱离不了关系。
格言句十三:“以和气迎人,则乖沴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氛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寂恬。”
敬可修身,静可消躁。与人交往真诚恭敬,就会彼此间留下良好印象,容易找到更多的共同语言,进而消除隔阂与矛盾,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或合作的关系。
身正不怕影子斜,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对于他人的非议与讥讽不予理会,能够平静自如的做好自己的事,有此心态者在动心忍性处必能窥见其高尚的人格和品质。
格言句十四:“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愁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逆境来时顺境因,人情疏处道情亲;梦中何必争人我,放下身心见乾坤。”逆境虽然会带来伤害,但是更能锻炼人毅力、磨炼人的意志。能够利用逆境进一步升华自己的心灵,提高自己感悟世界的能力。
人少时总是高谈阔论,抒发己见,可一到了大庭广众中就沉默寡言了,这证明还是见识少、目光浅。无论人多人少的场合,都能来去自如,自由言论,这才是一个真正有见地的人。
格言句之十五:“轻当矫之以重,浮当矫之以实,褊当矫之以宽,执当矫之以圆,傲当矫之以谦,肆当矫之以谨,奢当矫之以俭,忍当矫之以慈,贪当矫之以廉,私当矫之以公,放言当矫之以缄默,好动当矫之以镇静,粗率当矫之以细密,躁急当矫之以和缓,怠惰当矫之以精勤,刚暴当矫之以温柔,浅露当矫之以沉潜,犀刻当矫之以浑厚。”
无论是改正自己的错误,还是纠正他人的缺点,最关键的一点是要望闻问切,对症下药,得了什么病就用什么药来医,如果胡乱投医用药,可能会适得其反。
比如有的人思想狭隘,矫正的方法就是让他多去见识一些宏大的场面,以开阔眼界;有的人过于奢侈,就让他多体察一些穷苦人家的生活状况,以反省自我;有的人看问题过于肤浅简单,就让他多与心思缜密的人交往攀谈,以增长自己的见识,提高自己的思辩能力……
【作者简介】张勇,笔名訥言,1964年生人,热爱生活,喜欢悦读写作,陕西商州人,大学文化,政工师、经济师。《世界文学》签约作家,文化自媒体学人。《灞柳文苑》顾问。已有500多篇论文、散文、杂文随笔、报告文学等体裁文章在《陕西日报》《当代陕西》等数十家报刊平台发表。有20多篇论文、散文、杂文随笔及获奖作品入选《中国“八五”科技成果选(三卷)》《商洛文学·获奖卷(1978~2022)》等版本。出版有个人文集《案牍笔谈》。
🍀🍀🍀🍀🍀🍀🍀🍀🍀🍀🍀🍀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942251831@qq.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