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现契约
文/纤 夫
鹤城里,诗人多起来了,写小说的作家也不少,为商洛增光添彩。周刚却不那样,走“歪门邪道”,琢磨旧社会商州乡村契约,编成《商州乡村家族契约》。我常跑一些书店,旧书摊,也看《光明日报》新书架栏目,从没见过此类书名。从此看来,周刚爱钻“冷门”。
契约是人们从事买卖的文字依据,通过第三次公证,具有法律效果。在民国前后,商州乡村契约是怎么一个文字形式,如何盖印?在地方档案馆或图书馆几乎见不到。周刚很有历史眼光,也是一位细心人。想办法收集到周氏、张氏、涂氏三家契约,长时间闭门字字校对,书稿编入:商州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终于与读者见面。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周刚“白打工”,费心劳神,他的追求精神很感动人。

契约成为经济交换的一种合同书,表现一种信誉、规则。从契约上可以看到民国时期商州山区的交换主要以土地、房子、山林为主,盖有官方或绅士印章。这对研究当时的经济和交易很有意义。在兵荒马乱时代,商州民间交易相对稳定、有序。这些对至今的商品交换、担保方式很有参考价值。个人物品交易要有收据,妥善保存,作为真实依据,以防止发生官司时使用。至今要防假、防骗,这也是必要的手段。
季羡林先生著成《蔗糖史》,以“小”见“大”,由蔗糖所反映的“文化”之史在纵向上涉及古代到现代,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同时在横向突出中国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周刚编辑校对《商州乡村家族契约》,也是见“微”知“著”,很有史料意义。书中对比式排版,竖行老字,让人容易看懂。他又做了“铃印释文”,读者会看得更明确。“板凳一坐十年冷”,周刚下功夫编辑校对,吃了很多苦,有毅力。
周刚年龄不大,视力差,头发又花白了。因为肯咬文嚼字,折磨成那个样子。当过商州区文化局副局长,却没有官架子。他整理祖父遗稿出版《民国时期商县西南地区乡村社会掠影》,参与点校《续修商县志稿》。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地方史学者、专家。他是学数学专业的,却搞起史学研究,真是“剑走偏锋”。他称得上商洛地盘上“黄山一棵松”。
2024年1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