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竟是这般深沉
——为怀念母亲而写
作者:梁喜红
当时光的脚步匆匆而过,母亲离去14年的时候,提起笔,很想将关于母亲的记忆打捞,却是一片模糊,虽然说我可以直抒胸臆,将那些温暖的情景再现,但是却不知道如何描述。有太多的事物被滚滚前行的历史浪潮所淘汰,所淹没,寻找可能无从下手,只能将碎片化的记忆拼凑,来慰藉一颗失落的心灵。
家中父亲是教师,微薄的工资难以支撑所有的开销。我和哥上学需要钱,祖母生病需要钱,住房又老又旧,需要翻盖。为了能让生活好过一点,体面一点,勤劳的母亲总是想方设法去赚钱。她做过好多挣钱的生意。70年代到80年代之间,先后糊过灯笼,卖过刺绣用的底花纸样,还卖过绣花门帘、绣花枕套、绣花床单、绣花台布等等。
先说糊灯笼吧,母亲请教人家如何做,然后备齐原料。快过年的时候,全家上阵。天冷都坐在被窝里,被子上铺些旧报纸,炕上放满红红绿绿各种颜色的纸张。父亲力气大点,负责做灯笼的骨架,上下两个圈借助于模具扎成标准的圆形,将统一规格的竹篾弯成一个漂亮的弧形,两头固定在圆圈上。母亲负责第二道工序,骨架上用糨糊粘贴上装饰的纸张。灯笼主体的腰身部分,一定是红纸,有大红、洋红、玫红等,上下两头糊上其他颜色,多是绿色。红配绿,鲜艳又喜庆,绿色纸上有用模版印制的云的图案。当然,这还不够,灯笼主体上方还要配一个平面五角形盖子。这个五角形是父亲或者母亲用细竹棍扎起来的,相邻的两个角不能糊同色,五角形的顶点上再吊一些彩纸的花絮,煞是好看!五角形中间是空的,保证和灯笼上下贯通,便于灯笼的提携。最后用一个小长方形的薄木板当底座,钻两个小孔,插进一个竹条的两端,固定好,让竹条穿过灯笼和五角形,一个完整的灯笼就做成了!晚上打灯笼的时候,点一根灯笼专用的红色小蜡烛,放在底座上,慢慢前行,漆黑的夜晚变得非常美妙了!这是那个年代老少皆宜的一种乐趣!

每当做成一个灯笼,母亲和父亲就商讨一番,这个地方不平整,那个地方再圆一点,颜色搭配再适当调整一下更好看,不断地琢磨,不断地改进,以提高灯笼整体的美观程度。那个时候,我年龄小,再说那个年代大家都比较穷,吃穿都成问题,哪还有供小孩取乐的玩具呀!而这个彩色世界的手工,对我的吸引力非常大,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都能感受到无忧无虑快乐的心情!父母给我的任务就是,给五角形粘贴彩色纸,刚开始,粘贴不上,母亲手把手地教我,直至会弄为止。当我自己用小手成功完成这件事的时候,父母就适时地夸我,手真巧,真聪明。这段时间,经常听到的话就是:我们家的灯笼挺好卖的,市场竞争力不错,相比于其他家,销量更好。说这话的时候,母亲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冬夜的炕上,母亲常点着煤油灯,画纸花样。那时候,电力供应不足,经常停电。我写完作业,就趴在桌子旁边,看母亲画。第一层是白纸,第二层是花样的模版,以下依次为复写纸和白纸轮换放置。复写纸一般放四张,多了,最底下那一张效果不太好,颜色浅。复写纸用起来很费,价钱也不低,但是用过几次就得换新的。为了尽可能地减少成本,母亲运笔时尽量手重点,力度大点,复写纸尽量多用几次。母亲手握笔的神态非常专注,不允许我和她说话。母亲喜欢对花样进行二度创作,如果她觉得哪些地方原样不好,就会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进行改良。当我问她画得为啥和模板有出入时,母亲就告诉我改的理由。比如全是绽放的花时,母亲就用花蕾替换一两朵花,让其更生动真实一点;叶子太呆板了,就画得俏皮一点;鸟儿飞翔时,位置不对,就稍微移动一下等等。
我很喜欢看母亲花样里的世界!很可惜以前所有的花样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完全消失了!非常非常遗憾的一件事。花样中,有栩栩如生的梅花、牡丹、喇叭花、菊花;有枝头的喜鹊、开屏的孔雀、乐游的金鱼、戏水的鸳鸯、飞翔的燕子;有婀娜的杨柳、挺立的松柏、拔节向上生长的竹子。母亲将花样相同的纸张叠放在一起,出售给需要的人们,换取收入。随着时间的推移,行情不好了,母亲又改成用缝纫机做刺绣。
当时的缝纫机,买新的很贵,为了省钱,母亲找关系买了二手货。先是承包人家的活做,但是利润很少。活紧时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就这,有些不良货主还百般挑剔,克扣工钱。母亲决定自己做,自己卖,批量大的时候雇人帮忙,付给人家工钱。母亲对布匹的质地严格把关,宁愿多花点钱也不买劣质布,买彩线就买见水不褪色的,长期做这个生意,信誉是最要紧的事情!
用缝纫机绣花,针脚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平针,另一种是挑针,挑针更能凸显画面的层次感和灵动感,但也是较难的技术活。母亲开始学挑针,是从一次次失败里不断推敲和改进,逐渐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当我写这段文字的时候,眼前就浮现出一幅这样的景象:母亲双手扶着绣花绷(将要绣花的布夹在内外双竹圆圈内,目的是让布绷紧平展便于绣花),来回移动,脚底下踩着缝纫机的踏板,缝纫机转动的声音带着一种节奏,就是母亲刺绣的节奏!母亲的眼神是凝重地认真地仔细地……密密麻麻的针脚描绘着一张张蓝图!我深知,在母亲的心里,有一个美丽的梦,这个梦就是让这个家因为她而富足,衣食无忧;因为她,孩子们能健康茁壮成长!
由于自家县城刺绣品接近饱和,很难全部销售出去换成钱,母亲就四处打听哪些地方刺绣品需求量大,就前往那里去卖!每次出门前,我如果能赶上,就站在父母身边看他们做准备。受战士军用包的影响,把要卖的绣花门帘、枕套、被罩、台布等整合成一个长方形的包裹,这个包裹比母亲的身体宽10公分左右,长度是在臀部以下一点,大概是25公分厚吧,再用黄色的布袋捆扎结实,最后留下两个活扣,两只胳膊能伸进去背着,整得像上战场一样。父亲先要试一下,看背起来咋样,每次背过以后,都说:“太沉了,太沉了”母亲就会笑着说;“你是男的,咋还不如我?可以的,我能背得动”,母亲那个时候三十多岁。
我没有跟随过母亲走南闯北,因为母亲不可能让我去!母亲的足迹遍布很多地方,比如四川、河南、甘肃等经常去。受母亲的影响,我家的一些亲戚及邻居经常向她取经,包括绣花的技巧和方法,包括做生意的套路啥的,一般情况下,母亲能帮尽量帮。母亲还带过为数不多的胆大的女亲戚女邻居出门做生意,改变了家里的生活条件。在那个时代,能出去打拼的女人是少之又少。
母亲出门做生意,所受的苦所受的累,我是无法想象的!自强自立自尊的母亲从不告诉我她在外遭遇的一切!偶尔云淡风轻地说几句。比如,曾经翻山越岭,走乡串户去卖过;比如夏天晚上睡在人家麦场上的麦草堆里;比如,偶尔睡在旅馆里,整夜担惊受怕睡不着,怕身上钱物被偷……。母亲总说,世上还是好人多!她在四川的某个地方卖货时,一个顾客和她胡搅蛮缠,差点伤害到她,被旁边的几个好心人训斥一番,竟然灰溜溜地走了。那个时候,大家都不太富裕,卖出去的东西好多兑换成了粮票。回家后,要将粮票兑换成钱,好在粮票在县城还是比较紧缺,不愁卖,只是得冒着被抓的风险,因为当时把这个叫做投机倒把,国家是明令禁止的。

我看过贾玲为怀念她的母亲,拍了电影《你好!李焕英》,曾感动了成千上万的人。非常羡慕她!太有魄力太有能力太有作为了!我的母亲,是非常普通的一位女性,默默无闻,一生都践行着自己的责任和担当!她在漫漫人生路上的打拼,奋斗以及遭遇的不公、艰难和委屈,我所看到的感受到的也只是皮毛而已。如果用现在的词语形容母亲,母亲就是名副其实的女强人!我的语言功底很欠缺,我的记忆力不是很强,不能尽数母亲的不易和刚强,仅仅以浅薄的文字,以表达对母亲无尽的思念和敬意!
当我被生活的铁锤敲打的时候,我就会想起我的母亲,想起那个艰难的岁月,想起母亲的那种坚毅果敢,俗话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我,静下心来思考,我除了汗颜还是汗颜!不知道母亲的在天之灵,是否能看见自己的女儿,我知道,母亲断然不会责备女儿的软弱,也不会计较女儿在她生前没有好好尽孝,母亲经常做的就是富有感召力的行动!经常自豪的就是自己有一个省心且很爱她的好女儿!母亲就是我人生路上的一盏灯,迷茫的时候我就多想一下母亲所经历的一切,那里隐藏着答案!



作者简介:梁喜红,周至县作家协会会员,周至中学教师。尽管红尘滚滚,总愿诗意地栖息,一只拙笔,努力挽留文字的馨香,仰慕名家,不断地去欣赏学习,也望与同行者并肩,让生活更优雅更恬静更美。有诗歌在刊物和网络上发表。


【诗韵楼观】
~~~~~~~~~
纵情笔墨 快乐自我
~~~~~~~~~
特邀顾问:王芃 张地君
文学顾问:魏龙 凡夫易谈
总编:诗韵楼观
主编:陈洁 张香荣
编审:吴建辉
编委:宛雪 秋芝韵 吕孔雀
美术编辑:吕义孝
刊头制作:宋育平
文宣:魏龙 存良
法律顾问:陈昌文
投稿加主编微信:139911360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