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著名作家吴勇老师的长篇历史小说《国之宝桢》(第三十一辑)「飘舞的剑」(5020辑)
五
丁宝桢带领曾经布防于裸洁河的丁家军急匆匆赶回到家乡牛场。兵丁们刚刚端碗扒了几口饭,就传来消息:斋教的千军万马攻打平远州城不克后,转向杀奔牛场而来,前锋已经开抵拉路河,正与把守河上牛昌桥的丁家军作激战前的对峙。
“来得真快呀!”丁宝桢心里有几分吃惊。他知道敌军虽然未必会有他们号称的十万,却也不会少于万数,而匆忙创建的丁家军可以投入战斗者还不足千人,可是众寡悬殊啊!但是,牛场屯的人们是没有退路的,不可能采取撤退或逃跑的态度,只有凭借新修筑的屯堡进行坚决的抵抗了。
丁家军各队要人和镇上众多耆老都围到丁家宅院来了。丁宝桢正好干脆利落地发布命令:派丁易选带三百人增援牛昌桥,再派一百人沿拉路河东岸布岗放哨——拉路河东岸山势陡峭,有利于防守,敌人一旦从哪里进攻,都便于组织力量进行打击。薄弱之处就是牛昌桥,所以派了三百人增援。——然后,其余的五百多名兵丁就都全体动员,帮助各村寨将老弱妇幼和粮食财物都转移到屯上。
安排末了,丁宝桢再叮嘱大家:“如此安排,还得因情况变化而变化。若敌兵不多,就在屯下予以消灭。若敌兵势大,也仍然要拼全力掩护乡亲们撤到屯上。直到乡亲们都撤退完了,我们才撤退到屯上。明白了吗?”
众人:“明白了。”
丁宝桢:“那就分头行动吧。一切都看我在屯墙上的令旗,我一扬红旗,就都撤退到屯上。我不扬红旗,谁也不可后退,违令者斩!”
及时的安排,有组织有秩序的引导,使乡亲们往屯上的撤退有条不紊地进行。
丁宝桢安排妥当之后,带着几个人迅速赶到屯上,爬到视野宽阔的屯墙上,监视着屯下牛昌桥以及拉路河沿岸敌我的情况。
河对面整个岩寨偏坡已经被黄兵全部布满了。但是他们似乎还不忙于渡河,聚集在一起,以一枝黄色大纛为中心,可以见到头目一般的人物来来往往。
牛昌桥依然是战事未开前的对峙。
一会儿,对方派人来到牛昌桥,与己方守桥的人交涉一番,被放了过来,还由守桥的队长丁易选陪着,往屯上走来。丁宝桢正狐疑间,人已经来到面前。
来人:“丁先生,我名叫杨隆礼,是江汉国都督大元帅之弟,我们大帅知道丁先生是个人物,也不想同你们牛场人结下什么仇怨,特派我来请问丁先生,可否与我们大元帅约见一次?”
丁宝桢:“你是说,杨隆喜就在这里?”
杨隆礼:“正是。”
丁宝桢:“他没有去攻打平远州城?”
杨隆礼:“没有。打过河来后大元帅就领我们往这边来了。”
丁宝桢:“那你们今后意欲何为?”
杨隆礼:“大元帅说与丁先生见面时自会相告。如何,丁先生?”
丁宝桢看了一眼与他在一起的二哥丁卓选。丁卓选摇了摇头。他再看一眼也在身旁的丁易选。丁易选也摇了摇头。丁宝桢却笑笑,对杨隆礼:“好吧,我就会一会你们的大元帅。”
于是,在牛昌桥的正中,摆了一张方桌,丁宝桢坐在东面,杨隆喜坐在西面。事先已经约定,双方兵士都退到了各方桥头以外的地方。丁宝桢和杨隆喜都不带任何武器。
这似乎是一次文明而礼貌的谈判。
在丁宝桢眼前的杨隆喜根本不象个亡命之徒,甚至还有几分英俊壮豪的气势。说出话来也有他的一番道理。
杨隆喜:“丁先生是新科进士,却也是个明白人。而今满清气数已尽,各方英雄并起,尤以太平天国与我江汉国两支大军最为主要。我无生无灭古佛无生老母已经算定,满清灭亡就在三年之内。本帅知道丁先生集聚乡兵,并非与我江汉作对,不过为了保境安民而已。本帅望丁先生审时度势,弃暗投明,归顺江汉,今后定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丁宝桢:“大帅此言差矣!我大清继承大明而为正统,而今虽临外忧内患,当今皇上励精图治,万民拥戴,自然会渡过难关,重整国威。大帅所言太平天国与江汉国两支大军最为主要,而依我看来,均不过是嚣张一时,蜂起乌合,无头无绪,误国扰民,断难持久。丁某想借此机会,奉劝大帅一句,就此悬崖勒马,归降天朝,圣上鸿恩浩荡,必可既往不咎,还因消祸有功而封赠大帅。若大帅迷蒙不悟,执意妄为,就难免身败名裂。请大帅三思。”
两人的话针锋相对,分明是互不相让,以至于一时无语,都直视对方的眼睛。
良久之后,杨隆喜:“看来丁先生还不肯归顺,那我就求其次,请让开大路,让我江汉大军继续东进,并借军粮一千石佐食,我就决不为难牛场。”
丁宝桢:“牛场虽系弹丸之地,却也是天朝圣土,既不能让贼过境,更不能給粮予贼,请大帅宥谅。”
杨隆喜:“丁宝桢呀丁宝桢,牛场镇数千人的性命就在你的手中,你千万不要自误啊!”
丁宝桢:“杨隆喜你也不要太过猖狂,我牛场早有准备,尔等若不自量力,定要来犯,必被杀得片甲不留!”
杨隆喜纵声大笑:“哈哈哈哈哈!实话告诉你吧丁宝桢,你马上就要束手就擒了知道吗?”杨隆喜话音未落,早已迅速伸出手来,食指中指直点丁宝桢胸前大穴。
丁宝桢却也是眼快身快,侧身让过杨隆喜的手指,顺势一把抓住杨隆喜的手臂。杨隆喜本也机灵,反手一爪也抓住了丁宝桢的另一只手。两人你来我往地纠扯了一阵,依旧是各有得失难解难分的架势,也在心中暗服对方。
双方将士早已经分别从两头拥上前来,准备援救,却又不敢轻举妄动,连声音也喊不出一句。
末了,杨隆喜:“丁宝桢,天下再没有第二个人躲得过我的点穴功夫,佩服!”
丁宝桢:“彼此彼此!”
杨隆喜:“看来我们谁也胜不了谁,都放手吧?”
丁宝桢:“好吧,”
两人同时松开了手。
杨隆喜:“丁宝桢,我敬你是条好汉,你回去作准备吧,我一个时辰后攻打。”
丁宝桢:“好说,我随时恭候。”
双方徐徐退回到各面的桥头。却听黄兵一方一声大叫:“放!”就有无数羽箭飞蝗一般飞向丁家军一方。丁家军领兵的丁易选早一把将丁宝桢拉到一边躲过,也对自己的兵丁大叫:“放!”也有无数羽箭飞向黄兵一方。
紧接着,众多黄兵挺枪执刀沿桥面冲杀过来,嗷嗷高叫,其势汹汹。
不料丁家军早有准备,却在桥头早就竖了两排木棒,都用绳子固定,丁易选一声令下,那两排木棒砸在桥头,将冲过来的黄兵砸倒了几个,栏住了一排,丁家军的羽箭集中射到这里,便将黄兵完全挡住了。
丁家军将士欢声雷动。
然而,杨隆喜的黄兵并不只靠从牛昌桥进攻,而是从桥上下游拉路河沿线大范围全面开始了攻击,满世界杀声震天。时值初春,河干水浅,他们毫无阻挡漫过河来,向东岸的斜坡上爬。
丁宝桢目测了一下,进攻的黄兵果然至少有一万以上,人数不到一千的丁家军无论如何是阻挡不住的,算来刚才时间的拖延已经让乡亲们都撤到了屯上,是兵士们也撤回屯上的时候了。他便令身边的信号兵挥舞红旗,那屯墙上却也有个信号兵,见主将这边挥舞红旗,也跟着挥舞红旗。战线上各军见了红旗,就都徐徐退到了屯上。
杨隆喜来到了屯下,仰头望那屯堡所在的坡势陡峭,对方准备充分,知道一时无法攻克,见天色已晚,便率领全军绕屯而过,往撤退一空的牛场镇里宿营。
图片提供:浙江农林大学学生周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