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宿生,舌尖上的新变化
文/张光山
住宿生需要长时间在学校住宿,吃饭一直是个大问题。几十年来,他们伙食的变化也反映了时代的变化,社会的进步。
八十年代中期,我上小学五六年级那时候,班里已经有外村的同学了。因为他们还不上早晚自习,只是中午在学校里吃一顿,所以还不能说是住宿生。到了上初中之后,外村的同学多起来,也都上晚自习了,才算是真正的住宿生。
当时,同学们需要在校吃饭,学校也为他们安排了伙房。只是伙房管开水喝,需要自己带干粮。同学们把干粮装进提兜里,学校伙房统一为他们熥熟了。伙房里有一两口大锅,有好几层“笼扇”。伙房师傅把不同班级学生的干粮分开,放入“笼扇”里,一层层摞起来。大锅里注入水,锅底下大锅烧,烧开一段时间,干粮熥透了,同学们下了课,就来伙房里把自己的干粮提走,坐在教室里吃饭。因为熥干粮是混合着的,所以同学们拿错干粮的事情时常发生,闹出不少笑话来。
九十年代初期,我去武城二中念高中,就开始带粮食了。所说的粮食,基本上就是小麦。把小麦装进尼龙袋里,扎住口捆在自行车后座上,一路驮到学校里。四五十里地,路不好走,身后的那袋麦子还不“老实”,走一段路就滑偏了,还要下车重新用绳子捆一捆。有时候尼龙袋不结实,有窟窿漏麦子粒,半路还要找根草束系住。到了学校,卸下麦子,交到伙房,过了秤,带着纸条再去领饭票。所说的饭票,其实是馒头票,开饭的时候可以领馒头。吃的菜学校里是不管的,要自己带咸菜,或者去校门口花钱买热菜。
后来上班了,在老家中学教初中,这种学生带粮食的做法一直持续进行。因为伙房是对外承包的,饭票是开伙房的人制作的,竟然出现过学生私自制作假饭票蒙混过关的事情,最后还是败露了。
时间进入2011年,我从老家转到镇中学上班。这时候,学校里改建了新餐厅,雇佣了蒸馒头做菜的师傅,餐厅里统一配餐,合理膳食,营养搭配,学生就再也不用带粮食,不用出门买菜吃了。每个月初,学生只要交一定数额的餐费即可。上学不带干粮,不驮麦子,省力又省事儿。如今学生的餐费,根本不用把现金带在身上,只要打开手机,在专门的软件上交费就可以了,真是快捷又方便!
改革开放四十五年了,我们的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学生的伙食变化可见一斑。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当下,同时还要更加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