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林改”,发展林业——探寻习近平同志福建足迹(廿三)
福建山多林多树多,被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福建人靠山吃山,山林被誉为“绿色金库”。但在计划经济时期,林权归属不清,林农缺少收益权利,林业难以发展。习近平到宁德任职后,为推进林业体制改革(简称“林改”)发展林业经济,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𧘲。
(一)
习近平著文论述闽东振兴在于“林”,
因此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他多次深入林区开展调查研究,
探讨确认林业改革的方向和途径。
他说:领导干部必须有爱民之心,
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那时林区人民的普遍呼声是:
把集体山林分到林农承包经营。
但当时这种林权改革没有先例,
习近平认为既要慎重又要积极推进。
经过斟酌:武平县被定为“林改”试点,
首选两个乡镇先行铺开有序渐进:
按照“耕者有其山”的分配原则,
让群众自已把山林按户口均分。
发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林权证,
写明所有权归村级,使用权归属个人。
随着改革推进,问题也接着发生:
有的干部方法欠科学,分山程序不规正。
群众有意见,认为“分得不公平”!
没有红头文件,对林权证也产生1疑问。
习近平认为集体山林为村民所有,
理应还山于民,还权于民,还利于民。
为此下到武平的两乡试点察看,
对集体林权改革总体作出肯定。
(二)
后来习近平调离了福建,
对福建的“林改”仍然关心:
就确权后面临的“三个问题”,(注一)
一一叮嘱如何深入推进。
福建省政府在试点后出台“林改”意见,
旨在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
遵照习近平关于“三个问题”的叮嘱,
逐一采取措施积极有效向前推进。
不久中央启动全国集体林业改革,
将福建处理“四权”做法写进发文。(注二)
肯定“林改”是继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我国农村经营制度的又一重大革新!
(三)
“林改”让武平这个千年古邑发生巨变,
评定的多项先进荣誉称号精彩纷呈!(注三)
所有荣誉都证明了“全国林业第一县”,
正向绿色发展乡村振兴大道阔步迈进!
他们还持续深入改革发展林下经济,
并将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引进。
“沉睡山林”摇身变成了“绿色银行”,
乡亲们的腰包鼓了,贫团户也都脱了贫!
习近平任总书记后回到福建考察,
看到这里林农过上幸福生活分外高兴:
希望大家继续埋头苦干保护绿水青山,
让今后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越过越旺盛!
注一:三个问题叮嘱:钱从 哪里来?一定要考虑如何打通和银行之间的融资渠道;树怎么么砍?一定要改革采伐制度;单家独户怎么办?一定要走联合道路。
注二:处理“四权”,即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
注三:武平县先后被评为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进典型、全国绿化模范县、省级园林城市、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中国天然氧吧、国家园林县城、全国文明城市。
(维我中华2024年元月12深夜脱稿,敬祈赐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