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皇岛市文化广场东南角,有一家不太显眼的工作室。推门而入,屋内展示台上陈列着各种印章和石头。一张宽大的工作台上,摆放着各种篆刻需要的工具,这里是秦皇岛市海港区非遗项目金石篆刻传承人李向飞工作的地方。

李向飞专心致志地工作。
今年51岁的李向飞,从小与篆刻结缘,他的祖父擅长篆刻。“我爷爷积攒了很多原石,那些石头质地、颜色各有不同,我越看越喜欢,每天摆弄这些石头,试着动手雕刻。”耳濡目染下,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李向飞就尝试用石头雕刻一些小印章,这一刻就是39年。

刀耕不辍30年。
成年后,李向飞把篆刻当成了职业,技艺越发成熟。他拜师刘铁峰先生,经先生指点,技艺更加精湛。
李向飞指着陈列架上琳琅满目的石头说,可以篆刻的材料非常多,比如金属类,金银铜铁和翡翠、玛瑙、象牙、犀角等都可以用于篆刻。最常用的还是我们中国的四大名石,以福建的寿山石为首,浙江的青田石和昌化石,还有内蒙古的巴林石,除此之外还有辽宁丹东石、莱州石、松花石等许多其他的石种。
摆满各种工具的工作台,是李向飞的小小天地,他每天要在这里端坐数个小时,完成各种篆刻作品。他拿起一枚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刻制的印章说,“它的材质是巴林石,印文采用朱文铁线篆,边栏分别是上朱雀、下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寓意护佑祖国繁荣昌盛蓬勃发展。”
篆刻在我国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之一。多年来,李向飞以弘扬篆刻艺术为己任。

篆刻一枚印章需要深思熟虑。

让更多人了解这门艺术是李向飞的心愿。
刀耕不辍三十载,致力于创新和传播篆刻文化。篆刻一块印章需要深思熟虑,经过构思设计、印稿上石才能雕刻。印章的篆法、章法,最后均要通过刀法来完成。李向飞下刀稳准,出刀明确,使作品达到了篆法与章法统一,又在细节处有微妙变化。他将篆刻与时代相结合,努力创作出更符合现代审美的篆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