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那一年,辛败走麦城,伤口喋血,一路爬行到了咸阳,树移一步死,人挪一步活,出任步长宣传部长,后又移师省城,成为东科的嫡系部队,征战沙场,三起三落二十余年,跟那个打不倒的小个子一样。

在革命圣地,曾经拥有一块自留地,后庙堂之高,妻江湖之远,春去秋来数十载。延安挽救了中国革命,也成为含辛的转折点。
90年代交通并不便利,来来往往坐改装的简易卧铺车一走就是十多小时,一路摇摇晃晃,而且多在晚上。上延安的时候,路过铜川,微弱的灯光下,一片寂静,我逐渐进入了梦想。回西安的时候,一句“铜川到了”,马里不远了,我仿佛看到母亲站在村口,立马睡意全无。
铜川是一个站,微弱的路灯,更显得一片漆黑。
二
一个几乎杜撰出来的故事 。
一个渭南书记,把人口最多的大县治理得全国闻名,组织上准备破格提拔他去铜川当市长,亲朋纷纷前去道贺。

老爷子闷闷不乐,众人不解,待宾客离去,儿子叩问父亲何故。
老爷子嚎啕大哭:
“儿,你是不是犯了啥错误呀?听说铜川人口没有咱县里多……”。
书记反复解释铜川的天是晴朗的天,铜川并非“宁古塔”,父亲才破涕为笑。
三
“去铜川淘金,你有没有搞错啊?那里连煤都挖空了”。
照金就在铜川。

刘志丹、谢子长和习曾经在那块土地上工作过,孕育了“照金精神”,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照金,缅怀先烈,汲取力量。
铜川淘金,我跟妻子那一年到了照金,跟在圣地一样,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
四
凤凰卫视一期访谈。
五十年代,上海的三百多热血沸腾的青年,相应祖国召唤,从繁华的大上海来到远在西北的这块贫瘠之地,和其他来自四面八方建设者一道,从此“三里洞煤矿”在新中国的建设史册上彪炳千秋。

四五十年过去了,上海支援铜川的年轻人已经白发苍苍,少数回到上海的时候,跟乞丐一样遭人冷眼,他们的大多数人,长眠在铜川,陪伴他们的,是苟延残喘下岗的子女。
五
铜川,陕西曾经的第二大城市 。
车牌号陕B,牛B的B。
她的煤,供给西北各大城市。

如今,她成为一座废弃的桥。没有人懒得搭理她,拆她。

她是一个被遗忘的母亲。
干瘪、苍老、多病的母亲,没有儿女回来看她。
六
去年去了一次陈炉古镇。
我坐在聚宝盆里面照相,朋友说,快乐得跟小孩子一样。

“景德镇”天下驰名,耀州“陈炉”,历史要比景德镇早300年。
而这一切,想必好多人都不知道。
七
百度一下,铜川竟然连续多年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跟杭州、成都平起平坐,我不相信这是真的。
既然是这么一块风水宝地,人口怎么会逐年流失,现在不到七十万。

看来嘴上说的,心里想的根本不是一回事。
张冠李戴,比比皆是。
柏林墙,后来终于有一天,砰然倒塌。
脚最明白。
董卿:“请理解一个做母亲的选择”。
八
铜川是孙思邈的故地,游药王山一直都是我的夙愿。
一个同学,先是在秦岭水泥,后来到药王山管委会,联系不着。
人间消失,康博应该平安吧。
有的人,走着走着,就散了 。

当步长在神州大力宣扬“三品合一”之际,赵总听信谗言,一鼓作气,将“东科”商标,一股脑改为“药王山”,结果还是气数已尽。
一大帮泰州子弟叽里呱啦延安兵临城下,我们缴械投降。
心里痛啊,恐怕是一辈子。
九
上高中那年,学校组织看电影《人生》,高加林的命运牵动中国每一个人的神经。
路遥,如日中天,大红大紫。
王兄说,五六个人从高加林的悲剧中走不出来,自寻短见。
吴总可能不了解这些,这并不奇怪。
路遥已经是陕西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了。他没有选择安逸。

他来到鸭口矿,在一空窑洞一待就是六年 。饿了,啃两个馒头,就一颗大葱。一部伟大的著作《平凡的世界》终于,在这里诞生。
一万多的欠账,去北京领奖,不知道路费在哪里。
病榻前的路遥,等来的是爱人的离婚诉状,而她,心爱的小棉袄,始终没有来看爸爸一眼。
这就是路遥。

宣传部老姚让留言簿我签名,我欣然写下“路遥万岁”!
十
陕煤集团正在竭力打造“中国工业遗址公园”。

不久的将来,王石凹,将以新的面貌,展现在全国乃至世界人民眼前。
共和国不会忘记,铜川,这一块曾经沸腾的土地。
共和国哪能忘记,铜川,这一群永远的热血赤子。
十一
文友建民夜以继日,《百年追梦》指日可待。
为了一个情节,约我去铜川淘金,我兴高采烈。
查铜川的资料,寻铜川的灵魂,饶有兴趣。
今天,在吴总陪同下,去王石凹工业遗址,到鸭口煤矿路遥纪念馆,我们满载而归。

十二
2005年,莫言去辽沈战役纪念馆,信手拈来,大笔一挥。
“炮火连天,只为改朝换代;尸横遍野,俱是农家子弟”。
现在,有人新账旧账一起算,网络上又开始乱咬。

人血馒头好吃,大家都这么认为。
“人间清醒,莫言站的高度不一样”,我给老兄解释。
接着又把球踢给另一位:
“吴总,等你将来飞黄腾达了,我和王兄给您立传,您让我们怎么写我们就怎么写”。
吴总笑曰:“到时候,你俩牵头,成立一个三十人的写作班子,经费随便开口”。
老兄的马在铜川沟壑纵横中穿过,锵锵三人行。
十三
“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在铜川住上几个月,如何”?老兄问我 。
“一言为定”!
“六年都成”!我补充道。

我这样回答,我也只能这样回答。
理想、目标和信念……人们在这里获得了新生。
去年,“全国文学周”在铜川隆重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人,膜拜路遥。
相约铜川,我们拥抱明天。

2024.1.12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