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嘉禄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出版。
作者简介
沈嘉禄,民进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文化评论集等30余种,文学创作之外还涉及上海近代史及市民社会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饮食文化等领域的研究。著有《石库门·夜来香》《上海老味道》《吃剩有语》《手背上的一撮盐》等散文集。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家沈嘉禄先生书写上海这座城市的一部随笔集,分“城市的密码” “不可改写的剧情” “变焦镜里的群像” “味觉引导人生” 和 “爱上这座城” 五部分。上海城市精神中有“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特点,这是历史的赐予,也是上海人的品性和族群印记。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上海人与外来移民不期而遇,并肩而行,撩下历史的包袱,从磨难与挫折中懂得了担当与尊重,也懂得了激流勇退、敢为人先。解析上海人,作者认为不能绕过让上海人骄傲或尴尬的历史,不能随意改写造成上海集体性格和市民生态的内在逻辑,将作为个体生命的上海人置于宏观面的上海人中间进行对比,或许更有戏剧性和典型性。
名家评论
从嘉禄的上海小说到源源不断的上海随笔,面对细节上海,他永远娓娓道来,上海是痴迷本源,他始终落笔于上海人本身,从不迷失,一切的意趣都在“上海人与上海”的逻辑关系中,自在可读。
——金宇澄(茅盾文学奖得主,代表作《繁花》)
沈嘉禄先生兼有两副笔墨,一是小说家的,一是记者的。他以小说家丰富幽微的体察勾画上海的日常生活,又以记者的敏锐,探究上海的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或隐或显的影响。而这本《上海人》则把两副笔墨汇于一体,着力梳理上海人和上海这座城市的关系。于细微处发现上海的精神生活。
——孙甘露(茅盾文学奖得主,代表作《千里江山图》)
在我看来,写上海人,尤其是市民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上海人,沈嘉禄是一个特别合适的人选。和他一样文字好的,不如他这样对上海的一切知根知底;和他一样对上海历史有研究的,表达又不容易达到他的鲜活有趣。上海给了沈嘉禄很多,而沈嘉禄也深爱上海,在这本书里他用了小说家的细腻灵动和新闻记者的明察秋毫来观照上海人与上海城,一往情深,触处生春,读来绝对是一种享受。
——潘向黎(鲁迅文学奖得主,代表作《上海爱情浮世绘》)
精彩文摘

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上海人。作为一个符号、一个群体、一个文化现象,或者一种精神品质,“上海人”的多元性、复杂性和偶然性,常常让外省市朋友难以捉摸。这并非说上海人天然地具有某种优越性,我只是想提示一个事实:“上海人”的形成,并非预设,也非贴标签,甚至不能说是自愿的。
“上海人”是一个集合概念,内涵相当丰富。你吃过广式五仁月饼吗?皮薄馅足,实实在在,瓜仁果仁,天下一家。最近五仁月饼遭遇了自诞生之来的首次“灵魂拷问”,有人说了一句“五仁月饼是上海出品的最好”,结果引起网民的“围剿”。汝之蜜糖,彼之砒霜,这有什么可争的?舌战双方也许都不知道五仁月饼虽然打上了“广式”标签,却是在上海“庶出”。丰富,被视作不纯粹,但纯粹也对应着单调乏味呀。这个世界之所以精彩,就因为一个“杂”字。再比如川菜中的干烧鲫鱼也是在歇浦滩头歪打正着烧成的,然后再回流到天府之国。所谓的扬州炒饭,就是在上海四马路香气四溢,美名远扬的。

“上海人”又是线性的历史过程,他们是岁月的沉淀,是风云激荡、山海日暖的产物。上海,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上海是革命圣地、理想孵化器,也是罪恶渊薮、冒险家乐园;是中国工人阶级崛起并吹响时代号角的前沿阵地,也是封建遗老、失势军阀退避归隐的温柔乡、风月场;是《新青年》月刊、《共产党》月刊、《共产党宣言》中译本、《义勇军进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等精神力量大聚合、大裂变的红色堡垒,也是中国电影及流行歌曲发轫的缤纷场景;一边是雨疏风骤的卖报歌,一边是灯红酒绿的麻将声;一边是城隍庙的三巡会和文庙的祭孔大典,一边是沙逊大厦的假面舞会和黄浦公园的夏季音乐会;······上海人就在这样的鬼魅光影中打量世界,感知温寒,栉风沐雨,筚路蓝缕。落实到每个具体的人,每个老虎天窗,每个十字街头,每个春风沉醉的晚上,每次跑马厅香槟票的发布,每次飞行集会,每场罢工风潮,都充满了戏剧性与不可预知性。贤良,奸佞;智者,愚夫;革命先驱,叛臣逆子;工人领袖,黑帮老大;前清遗老,留美学童;文学青年,洋场恶少;亭子间舞女,白相人嫂嫂;卖花姑娘,罗宋瘪三;地下党,包打听;拓荒者,“三道头”;阿木林,滑头货;传教士,一贯道······都有交集的机会,都有重叠的可能,都有演变的意外。英雄不问出身,时间打磨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