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著名作家吴勇老师的长篇历史小说《国之宝桢》(第二十八辑)「飘舞的剑」(5002辑)

二
丁宝桢到家的第三天,他的母亲魏氏夫人就去世了。将母亲安葬已毕,丁宝桢少不得在母亲坟墓前结下草庐,准备未来一年中常有时间来守墓。他已经构思了一篇纪念母亲的文章:《祭母文》,用小楷誊抄挂在草庐里。其文曰:
壬戍之秋,丁母魏孺人沉苛未愈而辞世,举家悲戚,宝桢为之最。余少时愚顽失灵,父虽严而不常在乡,不甚惧也,而母百般呵护,不绝感化。余若有错从不厉色相加,唯不语而泪流,直令宝桢感而化之,不忍母为我悲戚,方能刻苦攻读,从愚顽中觉醒,于无知里积累,乃成器举而进士。虽君父厚恩不可忘,慈母之惠更刻骨铭心者也!窃思母恩难报,十年寒窗,既不能晨昏侍奉母亲,还连累母亲慈怜照料,州城攻读,进京赶考,功名为最,屡离父母,更未能尽孝。而今回思,愧恨交加,无以为解。幸母与父早有厉志之训,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大丈夫与其无为而居家,毋宁有为而去乡,是为好男儿志在四方者也!今日宝桢终得帏捷,全赖母与父养育之苦教诲之切。区区寸草心,难报三春辉,唯遵慈母在日心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忠君爱国,赤心为民,勇任国事,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焕彩门庭。呜呼!宝桢纵达功成名就时,依然难报母恩于万一。唯望母亲九泉有知,宝桢决不负望,常有佳绩跪禀乃尔!

这一天,丁宝桢又带了书童来到母亲坟墓前的草庐。他准备继续认真读关于老子《道德经》的文章,自己也试着就其中的一些问题总结出点见解。忽见大哥二哥策马来到了坟山,且行且叫:“老三!老三!大事不好了!”
还不等丁宝桢回答,大哥二哥已经来到面前,跃下马来。大哥再喘了口气,说:“杨隆喜的贼兵从遵义过来,越过了黔西州,已经逼近了裸洁河,就要跨过河来我平远州地界。州府来人通知,要我们牛场镇出三百人奔赴裸洁河参加防守。三弟是进了朝廷的人,你就拿个主意。”
丁宝桢听了,心情很不平静。
他回到家后已经听说了,黔北桐梓县有个杨隆喜,又名杨凤,是个衙役出身,又是“斋教”的头目。他和他的门徒们利用朝廷号召地方“办团”抵抗太平天国的机会,自办私团,直接组织武装;或趁豪绅办团时,大量输送教徒,使之变为教徒能控制的武装。因此,当太平天国的军队攻占武汉后,杨隆喜与陈寿、李时荣等就在家乡举事,反对“折征”,以黄布帕包头,自称“黄兵”。杨隆喜被推为都督大元帅,建国立号为“江汉”,改称九坝为“赛波府”,他们开始时还发表反清复明和安民免粮告示,但是不久,所到之处,一旦遭受到顽强的抵抗,就烧杀抢掠,良莠不分,成为一股具有很大破坏性的力量。

因此,为了保护家园不受黄兵的蹂躏,丁宝桢觉得事不宜迟,赶紧同大哥二哥回家。当走到家里时,他已经打定了主意,乃道:“大哥二哥,而今大难临头,容不得有丝毫的犹豫了。我想就这么两条,一是招募四乡村户男丁组建一支人马,估计可达千人,除了按照州府命令派三百人赶赴裸洁河协助防守外,其余作好保家卫土准备。二是我们找一处险要地方,修建一处屯堡,将粮食财物放到屯上,万一贼兵打来,所有的人都撤退到屯堡上躲避。”
大哥丁卓选:“如此虽然最好,然而千人之众,粮饷从何而出?修屯工程一上,用钱也是少不了的,其费用又将何以解决?”
丁宝桢:“干人百姓身上是出不了什么,只有由我们家带头,令四乡富户财商倾其所有饷军修屯。我想只要我们带头,谁也不该延迟。”
丁宝桢此议一出,全家都赞同,便派庄户众人在方圆十余里内挨家作了动员。
于是,三天之内,牛场镇就集中七、八百名青壮年,打出了大清龙旗,却自号为“丁家军”,再修整半日,由丁宝桢亲自教习和操练。
丁宝桢亲自选定了建屯防御的地点。
这是牛场镇西面里许的一片地方,一片百余亩面积的凹地,中间一个四时不绝的水塘,四面环山,西、南面为高不可攀的绝壁,东、北面为陡峭的坡面。这里水草丰茂宜于放牧,牧童们将牛马羊只赶进去,可以四处去玩耍,不用担心会有走失。丁宝桢就在相准的这个地方组织丁家军的将士和所有那个动员的劳动力都来修建屯堡。短短几天,一丈多高的石墙在北面和东面沿着陡坡蜿蜒,与西面和南面的悬崖峭壁连接到了一起。最后完成了整个屯堡的防御工程。
在修建屯堡石墙的同时,丁宝桢又组织将乡亲们储存的粮食和重要物件都尽量地搬到了屯上。又派出了几个人,分别到北面和东面打探消息,一旦敌军突破阻挡往牛场镇杀来,所有乡亲就都速往屯上躲避。
丁宝桢一再告诫所有的人,任何情况都会突然出现,有备无患,才能够避免牺牲和损失。
然后,丁宝桢选择了五百名比较精壮的兵丁,由自己亲自带领,奔赴裸洁河防守。

图片提供:浙江农业大学学生周舒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