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著名作家吴勇老师的长篇历史小说《国之宝桢》(第二十七辑)「飘舞的剑」(4994辑)

第 三 章 戎马倥偬
一
大清咸丰三年(1853年),三十四岁的新科进士丁宝桢按例被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
庶吉士为前明初置,先属六科,永乐二年(1404年)始专隶于翰林院,选进士中长于文学及书法者充任其职。清沿明制,翰林院设庶常馆,进士殿试唱名后,再试以论、诏、奏、议、诗、赋,选其优者为庶吉士,通称“庶常”,入馆学习,每月考查其学业。三年期满,再试以诗赋,皇帝引见后,按等第分别授职,留馆者授以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任为六部主事、内阁中书省等官或外补知县,称为“散馆”。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丁宝桢就可能沿着这条升官路按部就班地做下去。

但是,国家和民族危亡的命运却给丁宝桢规定了一条非常艰险的道路。
当年的十一月,丁宝桢收到了从家乡平远州通过邮马快递来的书信:他的生母魏氏夫人久病难愈,眼看不久于人世了。无奈之下,他向朝廷请假回乡省亲。清代朝廷以孝治天下,批准了他的请求。
从北京到贵州的几千里路面已经很不平静。发生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已经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太平军的一支部队甚至打到了天津附近,直逼京城。武汉已经被五十万太平军攻克占据。在更广大的地面上,清军与太平军犬牙交错、此消彼长,展开了持久不绝的交战。大批的难民居无定所、四处流浪。
为掩人耳目,丁宝桢隐掉了身份,乔装行商潜往家乡。沿途的所见所闻,联想起在京城了解到的朝野大事,使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内忧外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毫无疑问,中国已经来到了几千年以来又一个黑暗的历史时期。
这时候的中国,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吏治败坏,封建专制发展到了极点。清政府用“四书”、“五经”将人们的思想禁锢起来,对不满情绪或评议时政者,实行残酷镇压。国防空虚,军备废弛。对外关系上,清王朝长期实行闭关政策,严重地阻碍着中国对外贸易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
正当清王朝日趋衰落的时候,英、法、美各国的资本主义却在迅速发展。19世纪4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携工业革命的雄风,蒸蒸日上。欧美列强为了扩大商品市场,争夺原料产地,加紧了征服殖民地的活动,中国的周边国家和邻近地区,陆续成为它们的殖民地或势力范围。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古老国家,自然成为殖民主义者侵略扩张的新对象。
英帝国主义最先采取了毁灭人种的卑劣手段,向中国大量走私特殊商品——鸦片,一方面满足他们追逐利润的无限欲望,另一方面达到摧残中国人身心进而征服中国的目的。鸦片的大量输入,使中国每年白银外流达600万两,中国国内发生严重银荒,造成银贵钱贱,财政枯竭,国库空虚。鸦片的输入严重败坏了社会风尚,摧残了人民的身心健康。烟毒泛滥不仅给中国人在精神上、肉体上带来损害,同时也破坏了社会生产力,造成东南沿海地区的工商业萧条和衰落。

鸦片贸易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引起了清政府和广大人民的重视。清政府从自身利益出发,1821——1834年八次颁布禁令;统治阶级中一部分人目睹社会危机,要求改革弊政,在中国严禁鸦片。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冬,道光帝派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次年三月,林到任后,严行查缴鸦片2万余箱,并于虎门海口悉数销毁。英国政府以此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英国国会也通过对华战争的拨款案。1840年6月,英军舰船47艘、陆军4000人在海军少将懿律(Anthony Blaxland Stransham)、驻华商务监督义律(Charles Elliott)率领下,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开始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在将近两年的战争中,中国军民英勇抗战,表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但是,由于清廷和战不定,决策多变,将帅不善指挥,战法呆板,加之武器装备落后,终为英军所败。1842年中国战败,被迫签定了屈辱的《中英南京条约》。其主要内容:(1)割香港岛给英国。(2)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3)中国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4)英国在中国的进出口货物纳税,中国与英国共同议定。(5)英国商人可以自由地与中国商人交易,不受“公行”的限制。
1844年,美国和法国乘火打劫,效仿英国,先后威逼清政府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获得除割地、赔款之外,与英国同样的特权。从1845年起,比利时、瑞典等国家也都胁迫清政府签订了类似条约,中国的主权遭到进一步破坏。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政治上独立自主的中国,战后由于领土主权遭到破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随着清朝统治的日趋腐败和对人民剥削压迫的加重,国内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清王朝的统治面临深刻的危机,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

在武汉过渡长江的时候,丁宝桢久久地站立在船头,心情象天空一样阴云密布,曾经即兴赋诗云:
大江东去浪如飞,世事多艰天下危,
强虏步步逼相紧,发匪敖敖扬尘灰
江南生灵成涂炭,中原大地血染旗
天降大任于斯人,英雄可扶君国威。
诗中明显地展现出了他忧患天下报国为民的心情。
更令丁宝桢意想不到的是,严峻的形势甚至危及到了他的家乡平远州。

图片提供:浙江农业大学学生周舒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