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扇子的宫殿
黄洪雨

扇子,在农耕时代,在电风扇和空调没有普及前是人们在炎炎夏日不可或缺的纳凉工具之一。小小的扇子,历史悠久;扇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国庆长假,风和日丽、丹桂飘香,我约上友人,骑着小电驴参观了座落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杭州拱墅区。千年古运河畔拱宸桥西的杭州工艺博物馆中的我国扇子博物馆。
扫健康码进入拱宸桥西景区,只见小桥流水、水榭楼阁,令人赏心悦目;一排排明清时期的古居鳞次栉比;绿化带花草环绕,美不胜收,游客络绎不绝。在保安的指引下用微信扫预约码排队走进了装修得古香古色、富丽堂皇的扇子博物馆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人多高的羽毛扇,左右两旁一尘不染的玻璃展柜里展出各种各样、形态各异,不同材质的扇子。往里走,一位身着龙袍的帝王蜡像栩栩如生地昂首挺胸,左右两位浅笑盈盈的的侍女,侍女手中各拿着一把比人还高,象征天子等级与权威的长柄仪仗扇,为帝王障尘蔽日、保障帝王九五之尊不轻易露面的威仪。
一位仙风道骨、慈眉善目的老仙翁手执着一把驱邪逐妖,有着无穷无尽,超越自然力量,在神话故事中作法器所用的竹扇,在洞察人间一切善恶。
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老先生坐在小木车上,手拿着沉着,机智与智慧化身的鹅毛扇,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一位面若桃花、婷婷玉立的少女手拿着一把小巧玲珑,用丝调所制,在古代女子五彩缤纷的生活世界里,可以寄托心灵的团扇。
还要在古代文学戏曲作品中象征红颜薄命、失势女子的遮面扇。
在欢迎远方客人,英姿焕发、满腹经纶的书生见面礼和惜别礼互赠写着诗词,画着丹青的折扇……
我和友人跟随着游客乘坐电梯走上二楼。这里是古朴典雅、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扇子巷。街道上的店铺里,路旁的摊位摆满各式各样、琳琅满目的扇子。车水马龙的来往生意人,展厅里绘声绘色仿真扇子店铺伙计的叫卖声;学徒工制作扇子的工具拍打声,让人看着眼花缭乱,听着叫卖声韵味无穷。望着这些栩栩如生的古人蜡像和惟妙惟肖的道具扇子,让人如同身临其境、产生物我两忘的穿越感。
展厅里一位文质彬彬的保安小哥像导游一样引经据典地讲述着扇子的历史和应用知识。扇子是古人招风取凉;驱虫之用具,用植物或鸟和家禽的羽毛加工而成,分为平扇与折扇。起源于传说时代的舜帝的“五明扇”;殷周时用野鸡尾所制“锥尾扇”等。早期流行的长柄扇都是帝王贵族出行时的仪仗用具。春秋战国以来的短柄扇才具有今天扇子的实用意义。秦汉以来,团扇出现,才成为基本样式。汉代至宋代把前期偏左一则扇柄改良移到中间,以柄为轴,以竹木为架,左右对称,形似十五的圆月,用丝绸作画面,多为圆形,称之为“合欢扇”、团扇;北宋时期日本的折扇传入我国,因其开合自如,自明朝开始进入市井百姓之家,与团扇平分秋色。
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扇子自产生以来,除了引风纳凉外,首先的用途是代表社会政治,与宫廷礼仪紧密相连;在民间信仰的神话中,它是无所不能的法器宝扇;在爱情中,它是新娘子的盖头,后来才用盖头(头巾)代替。在中国古代传统礼仪中,在唐朝扇子是赠送邻国礼品,是君臣之间赏赐之物,文人雅土赠答之物……扇工匠的精湛技艺和文人墨客的妙笔丹青,使小小扇面韵味绵长、格调高雅,成为我国文化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中午时分,我和友人依依不舍地走出了扇子博物馆,这座并不高大的博物馆却蕴含着中国几千年的扇子文化。保安小哥的渊博知识和爱岗敬业,热情奉献精神,也深深感动了我们。这不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缩影吗?



黄洪雨,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在报纸和杂志上发表多篇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