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桂芬的“校邠庐”
文/朱亚夫
那天,我们踏着潇潇春雨,走进苏州古镇木渎。木渎位于苏州郊外,迄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这里有个古老的故事:相传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大兴土木,营造宫殿,“三年聚材,五年乃成。”当时运输以水路为主,木材源源而至,堵塞了苏州城郊一带的河流港渎,“积木塞渎”,木渎由此得名。这与上海又称“沪渎”是同一意思。
我们沿着胥江,慢慢走近木渎,但见小桥流水,绿树倒映,耳畔飘来吴浓细语,一派江南秀丽的风光。我们穿过塘街,拐进书弄,造访清朝著名学者冯桂芬的故宅“榜眼府第”。
冯桂芬(1809-1874),这颇具女性化的名字,但他并非是女中豪杰,而是位地地道道的吴中才子。冯桂芬,字林一,号景亭。道光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年轻时曾拜林则徐为师,林也对他备加器重,曾称冯“文为百年以来仅见”。他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实行新政,后又在上海创设“广方言馆”,招引后进,务求博通中西两学。他是清朝后期著名的政论家,他的思想对洋务派有很大影响。
冯桂芬的故宅是一座典型的明清风格的江南园林建筑,前宅后园,门厅高敞,颇有气派。我们驻足门前,只见屋脊中间镌着一只螃蟹,两朵菊花,为他处园林所无,我们便好奇地议论起来,导游走过来笑着解释说:“冯桂芬在道光二十年中庚子科一甲二名进士。殿试及第之首名称状元,二名称榜眼,所以将军门上方匾额为‘榜眼府第’。这里的一只螃蟹,两朵菊花,就是暗喻‘一甲二名’,螃蟹即‘榜眼’谐音。”原来如此,由此可见这位当年榜眼用心之良苦。冯桂芬故宅中的精华是他的书楼,这里不仅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而且也映照出冯桂芬的道德文章。他的书楼与一般厅堂不同,堂中步柱不落地,而且用短桩代替步柱,短柱高高挂在草搁梁上,短柱上雕满花篮,煞是好看,故俗称“花篮厅”。花篮厅分南北两地。北为书斋“校邠庐”,是冯氏的著书立说之处。冯桂芬有政论代表作《校邠庐抗议》,“校邠庐”由此而得名。“邠”通“彬”,寓含有文采之意。《校邠庐抗议》全书共40篇,针对当时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现状,提出了一系列内政外交的改革主张,由此被誉为“关系民生国命,而旁及于西人格致之学”,是洋务派思想之先声。冯因此名自己书斋为“校邠庐”,确是蕴含深意。“校邠庐”匾额两侧的一副对联也引人注目:官久方知书有味,才明敢道事无难。
这副对联道出了冯桂芬的心迹,既反映了他怀才不遇的郁闷之情,也隐喻着他有心归隐冶学之意。南为书楼,是冯桂芬的藏书处上有匾额题为“怀铅提椠”,“铅”和“椠”均为古代书写工具,后人以此比喻为好学。
我们徜徉在“校邠庐”中,这里的“诗、书、画、刻”无不透出浓浓的书香风味,真可谓:小城故事多,古镇书香浓。
作者简介:朱亚夫,笔名方波、紫来斋等。上海市人。历任《上海老年报》社总编助理兼副刊部主任、《军休天地》杂志社主编、《九九关爱》网站顾问团团长等。现为上海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上海浦东新区杂文学会顾问等。自1964年以来,在海内外200余家报刊上发表各类作品8000多篇,其中不少文章入选《时代领跑者》《文苑剪影》《上海杂文选》等近百部书中,著有《亚夫杂文选》《人生畅想曲》《黄昏风景线》《书斋文化》《杂坛徜徉录》《名家斋号趣谈》等;主编《寿星列传》《三十六计新解》《中华名人书斋大观》《老年生活实用大全》(新版)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