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作家刘应举老师的佳作《晨间寄语277》「飘舞的剑」(4983辑)

晨间寄语
不止一遍读了李晓楚战友转发在群里《他从天山走来》(原载武警报1999年版)一文,联想颇多。我如仅以“感想”写在《寄语》里,战友群以外的朋友看到会感觉陌生,如以印象深刻,还是80年代发表在各大报刊上的报告文学《天山深处的大兵》、公映全国的电影《天山行》。我若把《他从天山走来的》原型人物与报告文学和电影联系起来,知道的人会更多些。
《他》的原著主人翁“杨志桐,(原武警交通指挥部副参谋长、正师大校)1968年3月从山西雁北地区入伍)1974年6月随部队从湖北宜昌开赴天山,修筑天山独库公路。从1974年6月至1984年5月,杨志桐在天山深处艰苦筑路10年,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天山”。这个《他》,是我在这支部队生活和工作中,5任团长中的一位,也是我转业前接触的最后一位团长。
我若想把这篇《寄语》写得较远一些,必须以现下驴友和自驾游的著名打卡地“独库公路”攀连上。
“独库公路,即217国道独山子至库车段,是连接新疆南北的国道217线南段,因横穿天山,又称天山公路。它北起北疆石油之城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南至终点为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的南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市,地理座标东经82°55'~84°58',北纬41°42’~44°19’,全长561千米,一半路段海拔在2000米以上,最高处的铁力买提达坂海拔在3400米以上”。
《他》文里说了,咱们这位杨志团长在那里干了整整10年。在这10中,他是那里基层连队三连的连长。连长一职最好解释,就是带领士兵冲锋陷阵的人。人的一生,不过是个位徘徊中那几多10年?然后,便在这几多里消失。
杨志桐来当团长时,部队早已更名为“武警交通独立支队”。他个子高,不胖不瘦,看着很精干的样子,冬天穿上新的制式呢质军大衣,再佩戴上校军衔肩章,帅气十足。一口浓重的山西话,不紧不慢,亲和里具备长年养成的军人气质,不难打交道。与我们这些参谋干事在一起,不耍脾气拉架子,有时候还摸摸你的肩膀,很有老大哥的样子。因为家母要求我转业,为此事我和杨团长吵了一架。但是后来他对我说,真是舍不得我走。
人生没有如果,更没有重来,几十年过去,正如《他》文里所述,部队“在这种坏境下,官兵们吃着干粮,喝着雪水,脸上被风雪刮出一道道血口,象猫爪抓的一样,刺疼刺疼。”却无怨无悔。文中有穿越大板之类的词语,“在地理上,达板指的是翻越山脉主分水岭时经过的山口,往往是穿越路线中的最高或至高点,而在主山脉中,又往往是山脉分水岭的凹点,形状类似于马鞍。翻越了达板,前面就是下山路了。”航拍中的独库公路,万山延绵,冰峰雪映,纵向4000多米的海拨,横向真有横断山之势。
人都容易在优越的环境里睡着、或忘乎所以,最不会忘记的是苦日子。我们这支部队在雪域高原经受摔打,在纵横全国的公路网上起跑,从故事里走来,又回到故事里去。其中,也包含了《他》文里的故事、一个个活生生的故事……
新的一天,早安!
2024.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