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城
作者:边丽萍
2006年,县城搬到新区,留给老城的除了一所医院两所学校和几个文化单位以外就是历史沉积下来的迹渍。文化馆举行的几次文学颁奖典礼在老城,使我又一次亲近老城,缘于性格的关系,我发现老城更像一片不知晋魏的世外桃源,留在脑海里关于老城的记忆也是美好的。

第一次去老城还是上小学五年级。小初升刚考完试,和村子里几个孩子去山上打杏,不小心被荆棘刺伤了左眼,在村上医疗站久治未愈。快上学了,眼睛已经严重到看不清东西,父亲终于放下手里的农活带我到县城看病。第一次看见高楼(服务楼,百货大楼)第一次看见城市的模样(商铺,机关单位,新华书店,电影院,银行……)当时的兴奋终生难忘。那时的医院门朝南开着,门口的照壁上写着“为人民服务”的大字。挂号检查开药方后,父亲忙着取药,我则坐在过道的长椅上看穿着白大褂的医生忙碌着。这就是语文书中所学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像白求恩一样的人。后来从父亲口中得知,为我看病的医生叫牟小陆,是扶风县眼科主任。回家十多天,眼睛渐渐复明直至痊愈。牟小陆的名字也让我铭记到现在。

结婚后,每年县城的腊八会我和先生必来,若非亲眼目睹,谁会相信老城曾经的繁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老城的繁荣到了极致。街道两旁商铺林立,百业俱兴。每年的腊八会,本县周围县的各行各业齐聚于此,服装、鞋帽、日用百货、各种农具,小孩玩具、农副产品、扶风美食……摊位一个接着一个似长龙一眼望不到头。商品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此起彼伏的叫买声和讨价还价的争论声,混合在一起,好像要把老城窄窄的街道撑出一道口子来。麻花、油糕、凉粉、羊肉泡、回锅肉、肉夹馍……的香味弥漫在人们的四周让人垂涎欲滴不忍挪步。商铺里,摊位前人满为患,街道里更是人山人海人如潮,街道常常被堵得水泄不通。鞋带踩断,衣服纽扣挤掉也是常有的事。买东西,须卯足了劲儿挤,否则半天也买不到手。后来新区的腊八会,我也去过一两次,总感觉没有老城腊八会热闹,便再也不去了。

星期天的下午,偶尔和朋友去七星河公园散步,我总喜欢站在山顶眺望老城,夕阳的余辉给老城披上一层光晕的薄纱,四周翠薇将老城环绕,就连风也变得不紧不慢,徐徐吹进老城,老城则像一位悠闲的老人,宠辱不惊,安祥而又坦然地斜倚于七星河粼粼的碧波之上,静静地聆听七星河水日夜弹唱着他的曾经……

让时光倒回到上古的炎帝神农氏时期,扶风那时归姜氏部落,阪泉之战后,黄帝伏羲氏时期,扶风又为岐伯国部落。尧舜时期,周始祖弃教民稼穑有功,扶风被赐于后稷(官职)有邰氏部落。商王武乙元年(公元前1147年)周太王(古公亶父)不堪忍受戎狄的侵犯,带领族人由彬县,邑旬一带南迁,他们渡漆水,沮水到岐下(周原)。扶风一度成为周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周人的京畿之地,肇基之地,更是礼乐文化的发祥之地。(这是扶风的第一次高光时代,周人的许多王公大臣皆出生于此)。

无论是远归还是久居老城的人,如果留心,你会发现雨天的老城更像一幅氤氲的水墨丹青。上下天光,一片苍茫,老槐树稠密的枝叶把老城街道装饰的深遂而又幽长,雨在老槐树的叶儿上弹跳,又把珍珠散落一地,街道两旁的建筑旧色斑驳陆离,雨水顺着瓦片滴下来,在青石板上清脆回响,这响声几乎把老城的寂静刺穿,蓦地,文艺路或八一路走出一位撑着雨伞的姑娘,会让人惊讶到是否时光穿越到戴望舒的巜雨巷》古朴的建筑,丁香一样的姑娘,一蓑朦胧的烟雨,这一切的一切把心美碎一地……

去老城,博物馆是必去之地,倒不是文人雅客的逸情,而是去感受青铜飘散出来的历史尘烟。春秋时期,楚国和秦国最早设郡县制。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秦国将都城由雍城(凤翔)迁至咸阳并在全国设县,以扶风的湋川河为界,南设邰县(今天揉谷乡法禧村)北设美阳县(今天法门镇)扶风境内设县历史距今已有2373年,西汉时期美阳,邰县皆并归雍国,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扶风又归右扶风(官名)管辖(这是扶风的第二个高光时代,班马耿窦四大家族的辉煌与历史的辉煌相结合)。

王莽新政直到唐武年间,扶风一直设有县治。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在武功长宁镇设扶风县(俗称东扶风),在今天县城址设湋川县。(在老城址设县治的历史距今1403年)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扶风县撤县,贞观八年,湋川县改名扶风县。后来县名,县址一直未变,直到南宋初年金人南侵统制北方,扶风县改为扶兴县,不久又恢复原名,元明清时期县址,县名一直未变。历史的变迁,使得许多古代建筑(县署,驿馆,儒学馆,察院,书院,三班祠)化为尘烟,唯有明代所建城隍庙立于风雨之中,向来这里的人们讲述着扶风曾经的辉煌。

博物馆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原为城隍庙)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博物馆坐北朝南分布于南低北高的夯土台地上,南北落差13米,和街道对面的戏楼遥遥相望。沿着青石板铺的台级依坡而上,三进四合院显于眼前。从山门殿依次的古建筑有东西碑廊,牌坊,东西厢房,牌楼,鼓楼,八卦亭,东西廊房,耳房,献殿,正殿,后殿,寝殿。其中木牌楼和正殿保存最为完好。博物馆三个陈列室巜西周科史》巜扶风窖藏,墓葬出土青铜器》巜扶风历代出土铜镜》共计文物10658件,其中青铜称最,享誉海内外。徘徊于馆内,你会发现木牌楼四柱三间三楼,镂空花脊,歇山灰瓦顶,檐下施斗拱彩绘。牌坊正额有清康熙二十七年刻字“万姓瞻依”。正殿砖木结构,面阔五间,深宽四间,单檐歇山灰瓦顶,绿琉璃瓦片,镂空龙纹脊,十架梁正吻,檐柱,屋柱,外檐上均饰斗拱,油彩涂绘。1981年,扶风县筹建博物馆,馆址设在城隍庙,这大概是最完美的创意。在这里明清建筑之美和青铜的锈迹之美融合。它们像一对忘年的恋人在这里缠绵,跨越了千年历史的障碍,握住时代脉搏。命运的风骨让他们痴心于这旷世之恋,一年又一年,寒来暑往,青铜的饰纹和建筑的镂空互相印证着岁月的足迹,让人感受老城历史的厚重和韵味。华美的饰纹和斗拱是艺术的瑰宝,散发着独特的魅力。那一道道线条展现傲然的气质,告诉人们古人的智慧。建筑的色彩和青铜蕴含的文化内涵像一一本沉静的史书,记录着古代社会的风貌,彰显古代工匠卓越的才华。这华美的结合也不知道缱绻了多少人的诗行,平仄了多少人的韵律。

说到青铜,会让人想起一位老人,那就是周原博物馆原馆长罗西章老师。罗西章老师从事考古工作近40年,他被考古界誉为“扶风西霸天”,周原博物馆的创建他功不可没。参加了周原遗圵,北吕周人墓,姜寨等大规模考古发掘工作。为国家发掘,征集,甄别,遴选珍贵文物15000余件,尤其是西周阳燧的确认更是轰动了全世的考古界。巜人民日报》颂扬他为“国宝"。他的许多专著在省纸报刊发表。

好几次和朋友在老城的图书馆喝茶,聊天,论诗,在茶香袅袅中感受老城的宁静,它的任何一隅,都是安放灵魂的净土,也是寻找内心清静的去处。老城是一本厚重的史书,每一砖,每一瓦都记载老城的历史和老城人的情怀,每一个细节都有一段故事,只有走近老城,才让人忍不住去翻阅,一页又一页……
作者风采

边丽萍,女,陕西扶风人,文学爱好者。有数百篇散文、诗词在报刊杂志网络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