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2023
文/鲁海
元旦都已经过去好几天了,才想起自己的2023,如梦初醒的样子。许多事情我总是比人家慢半拍,是愚钝、拖拉还是心中无数?应该都有甚至还不全面,不管怎么说,总是一种悲哀。
一年了,总得有个小小回顾,就像反刍动物那样“倒磨”一番,否则,就算不上完善。
和往年相比,这一年有点紧张,感觉就是快了点,仿佛一转眼的功夫,一年没了。思忖良久,今年的忙碌在何处?我想,无非三个方面,一个是疫情放开后的热烈;一个是关工委、作协和地名文化学会以及其他一些公益活动较为集中;第三个就是陪家属疗病。三到九月,每半个月一次天津,十二次赴津门;七至十一月,每天“朝圣”杨官屯针灸拔罐,驱车八千多公里。如此以来,匆匆然是必然的了。
三百多个日子从自己的指缝里悄然溜消失,总得留下一丝脚花吧,应该有的。有努力付出的欣慰与欣慰,也有走麦城的纠结与烦恼。付出是应该的,自己心里明白,不必自诩;走麦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多数人来说,总喜欢讲成功的经验不愿说失败的教训,何况新年伊始,何不报告些高兴的讯息呢。
这里,我只想回顾一下自己摄影和作文的有关体会,与朋友们共勉。其实,摄影和作文是我个人爱好中两相相对执着的活动。两个活动我都是新手,几乎同时起步与2016年。两项爱好相比之下,作文倾注的精力似乎更多一些。
先说摄影,只是在各位摄影老师的指导下跟着感觉走,没上过培训班,没经过专业训练。至今,就连相机的基本理论,各个功能键的应用调试都是盲目的。比如M门的应用、B门的应用、自动追焦,以及星轨、瀑布、日出日落的排摄,渐变镜的使用等等都是盲区。所以,有位老师说:“你这就是盲拍。”一点都没冤枉我。
其实,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它和作文许多环节是相通的。比如确定主题,驾驭过程,强调留白,渲染色彩等等。
再说作文。从2016年12月遇见美篇这个平台,第一篇《印象婺源》到今天第七个年头,从平台现有数据上看共发表习作382篇,阅读340万人次,点击率最多的是《我的母亲》9.1万人次。从一开始每篇习作只有几十个阅读量到现在阅读已经过万。实际上连同自己删除的已经超过450篇,约100万字。说这话你别笑话,这100万字都是用手机敲打出来的。总的感觉是,小步紧走,慢慢提高,虚心学习,“锯响就有沫”。这样一个结果,自己是满意的,但也真是累心,累眼,累眠,累功夫。
还是说说习作存在的不足吧。就像摄影一样,没有基础,没有专业训练,没有足量的阅读,没有深厚的格局,没有深入的思考,很难写出像样的文字。从当前习作中找不足,我考虑至少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缺乏细节;二是缺乏留白,三是缺乏引用。
缺乏细节。泛泛而谈,文字乏味,没有起伏跌宕无法生动形象,调动不起读者胃口。热心读者说文章“娓娓道来,很接地气”,这是鼓励和鞭策。实际上就像一团旧棉花塞进嘴里,或者喝下一碗温开水,没有口劲,品之无味。
缺乏留白,絮絮叨叨,满满鼓鼓,拖拖踏踏,扯着耳朵嘱咐,光怕人家不明白自己说的什么。结果,废了笔墨,弄巧成拙。我曾经写过一篇《六十多年不喝面条的男人》,这是一件真人真事,故事特别感人。
六十多年前,也就是这位先生四五岁的时候,他的姐姐患急病无法医治,孩子躺在老家的炕头上,奄奄一息。娘眼含热泪给孩子煮了半碗“长寿面”。姑娘已经咽不下面去了,她努力地伸出柔弱的小手,把面条推给炕沿边的眼巴眼望的弟弟。不谙世事的弟弟,一声不响地在那里等候多时了。一双明亮的眸子看看姐姐,看看妈妈,再看看香喷喷的面条,显然是馋急了。妈妈无奈地把面条送给儿子,转身用围裙捂住脸潸然泪下。男孩狼吞虎咽,几筷子把面条喝下了跑了。男孩刚刚跑到院子还没有站稳,就听到妈妈如雷鸣般嚎啕大哭,撕心裂肺。那时候,他还不知道什么死亡,可是他隐隐约约感到自己不该喝姐姐的面条。从此男孩不再喝面条。这就是故事梗概。
最后,我写道:“每年姐姐的忌日,先生都要煮一碗面条到姐姐的坟前祭奠一下,聊以弥补自己的无知。”这个结尾修改了好几次,最后觉得还满意。可是,一位读者老师提出严厉批评:“纯粹是上学时候,受语文老师流毒太深……”开始,闷闷不乐,就像小学生受到老师批评一样,很不愉快。慢慢思考才明白,人家批评的是啊,缺少留白,没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缺乏引用,就好理解了。阅读量少,没有积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肚子里没玩意,拿什么引用。没有引用缺少高度,底气不足,没有雄辩的力度。
问题找了这些,未必准确。既然找到了,新的一年里,千方百计努力破解就是了,还有什么蹊径可以另辟吗!

作者简介:鲁海,本名胡振同,上学时期就喜欢文学,退下来后,写了一些诗歌,小小说、散文、札记等,散见于报刊,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