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树常绿
——为王军华散文集《人生五弦琴》序
作者:刘千生

癸卯年仲夏,故友井陉县作协主席贾宝成推荐年轻的副主席王军华面叙。熟悉后加了微信,聊天的话题总离不开文学。之后将近年底,她厚厚的五卷本散文集打印稿经顺风快递,就飞到了我三亚清水湾寓所的书桌上。
文学的爱好使我们成了忘年交,然我与军华的父亲同年,她又比我女儿长不了几岁,提笔为序,便有为女儿做嫁衣一样特别欣喜。更为直接的原因是我们都有在井陉山村生长,在井陉矿区读书求学的经历,无论地脉人缘乡间生活和方言俚俗口语表达习惯,都有一种故土情深的亲切感。军华的文字优美畅达,一天细读七八万字并无一点阅读障碍。这在尘世喧嚣手机屏幕让人眼花缭乱的今天,是为难能可贵。
这部散文集按内容分类排序,囊括了亲情存念,人际关系中的情感写真,育儿甘苦,职场打拼和史海探幽读书求知五个方面内容的生活领域。作家以其女性视角优美灵动的笔锋,弹响了人生乐章的五弦琴。
其实,人生真的宛如一把五弦琴,你要把方方面面的音符弹响,才是完整的人生历程。
青年作家王军华不仅做到了,而且颇具韵味,有声有色而不落俗套。这在驾驭文字上可见功夫,分寸有致而收放有度。

亲情是每个述写者都有执念的话题,但是并不是大作家都以写亲情出道。因为太司空见惯的生活,容易让作家那根灵感的神经线松驰。而王军华写亲情最让人眼热心动的正是写自己的父母和婆婆。《半个爹》、《悠悠慈母情》、《怪婆婆的好心眼》,正是其亲情散文中的出彩之页,能够在家常理道的平淡中展现起伏和峰回路转,让读者感觉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在婚姻家庭情感生活这方天地里,作家的写真手法活脱脱是一面多棱镜,见诸笔端的写人记事各呈异姿,决不雷同。比如:《婚姻里的吵》、《好马也吃回头草》、《夫妻分居不分心》,都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现代人婚姻中的生活场景,读来颇为受益。虽然现实生活中奶爸的现象已不是罕见角色,然而育儿这项经年累月的系统工程,女性仍然是第一主角。作家对母亲这个人类最神圣的职称有着责无旁贷的使命感,所以用文字描绘出来的自我形象自然天成。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场竞争日趋白热化。但是作家笔墨倾注于职业道德和从业良心,身在职场无法成为桃花源中人,只能以正能量满满的拳拳之心PK防范小人手段左道旁行。
通读长长的书稿,我才惊奇的发现,从2008年开始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散文至今15年的岁月时光中,青年作家王军华近至省内报刊,远至《北京晚报》、天津《今晚报》、上海《新民周刊》、河南《小小说选刊》、广东《南方都市报》、江苏《扬子晚报》以及甘肃、内蒙、宁夏、吉林、云南等边远省份几十家报刊,共发表文学类稿件300多篇。如此大面积范围的投稿,而且又是自然来稿采用,足以说明王军华是靠着自己功底实力,一步一个脚印登上文坛的。那一大摞厚重的作品剪样,便成为她加入省作协无可置疑的硬件通行证。
半个世纪以前,我就是从给报刊投稿这条路上走出来的,深知自然来稿被采用的艰难。尤其是像人民日报大地副刊这样的平台高地,对投稿者来说如同攀登珠峰。为了上稿,专门订了一份人民日报,坚持十年大地副刊每期必读,认真品鉴探索编者用稿取向。虽然百二秦关终属楚,甘苦寸心知。

青年作家王军华的作品能在并不太长的时段内,被这么多家媒体平台认可,足以证明她阅读欣赏的思辩能力和艺术触角的敏锐锋利,从而攻城拔寨连登黄甲。
回顾建国以来文学事业的发展,包括井陉矿区在内大井陉地域范围内在几代文学爱好者的不懈努力中,作品能在省级以上乃至全国范围产生一定影响的屈指可数几人。青年作家王军华的亮眼崛起,已经成为井陉文坛上的希望之星。
从作家十二篇写历史人物的散文中,可以感觉到其喜欢历史,读书求知的视野还是比较宽的。而住事越千年,悠长的时光隧道里未知领域也宽广无边,较之写现实生活难度并不见小。写女皇武则天的执政生涯,漏掉了她的台柱一代名相狄仁杰,不能不说是谋篇布局中的一大缺憾。这也说明作家的历史知识货架存在空位,有待充实。
文以载道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烛光火炬。历史回音壁上那些响亮的名字,几乎都有代表其名位的优秀作品传世。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名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包括民国才女优秀小说家张爱玲的“红玫瑰、白玫瑰”论,都是济世醒人的文学瑰宝。
青年作家王军华正值文学旅途上的黄金年华,中华文学宝库的大门已经向她敞开。在文学领地的“太阳山”上,贪婪一些值得赞尚。
毋庸讳言,文学之路上确有许多炫目一时的月季花,但我们有理由相信王军华肯定是那棵结果之树。
生命之树常绿,文学之树长青!
作家已经以自己坚实的步履走出大山,祝愿她走出河北,用人生的五弦琴在大中华文学圣殿上弹奏出精美的乐章。
是为序。
2024年元旦 南海之滨清水湾望海楼

作者:刘千生,首任石家庄市作协副主席,现任井陉矿区作协主席,中国作协会员。属于50后那一代备尝艰辛的苦行僧,中外多有游历,毕业于北方名校。弄笔五十载余,诗歌散文报告文学评论小说人物传记非虚构等游走于各种文体之间,均有集成。长篇小说以《亿万富姐》《外逃贪官》《双规奇局》《舌头上的战争》等享誉受众群体;诗歌以《柏坡岭上红牡丹》,战疫长诗力作《中国精神》《百年正风华》等在《人民日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等权威媒体面世而广为传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