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坛春秋情依依(之四)
文/郝蔚民
人的一生就像过河,无论是风平浪静还是波涛汹涌,总是要淌过去的。
——题记
时光蹉跎寻觅诗与远方
当时进入师范读书就算是走进了准干部的行列。虽然学历层次低,但国家把吃饭和住宿都包起来了。每月30斤商品粮,拾贰元的伙食费。每天发早中晚三张就餐卷。伙食品种单调,早晚都是稀饭馒头,中午一般是玉米粥面条。根据各个家庭收入情况由学员评定每月发给助学金,分为12元、9元、6元三个等次。wm的助学金是二等。由于伙食低劣,男女学员当时普遍感到吃不饱。家里条件好的,开学给拿几斤粮票。一斤粮票二毛钱购买一斤副券,到灶上可以买三个馒头和两块红薯糕糕。冷冷红薯糕糕不易消化伤胃。家庭困难的同学家里没有粮票,就给带点红薯干或炒面,晚上饿得不行了垫吧一点。每周礼拜天同学相约到州城里去玩,不约而同来到食堂,叫上一碗汤宽、辣子汪、热气刚刚的biangbiang面,吃得满头流汗,高兴地就好像过年一样。当时学生灶炊事员招收的多是年轻娃,对于这些即将成为公办教师同龄人有一种与之俱来的嫉妒,服务态度极为恶劣。故而炊事员和学员打架的事时有发生。入学的第一个冬天极为寒冷,东龙山白雪皑皑,哗哗东去的丹江结冰断流,学员洗碗不供热水,寒风呼啸。wm手冻得成了冻疮。放假回到家里,祖母老婆婆看到了,心疼地说:我的宝贝孙子什么时候受过这么大的罪。赶紧张罗给熬茄子杆水洗,一个寒假冻疮才治好。

学员的住宿条件相对差一点,一个班的男生在一个教室打通铺。长期没有条件洗澡,许多学员身上长虱子。宿舍的空气污浊。wm讲究起居卫生,把自己的床支在讲台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g和她的好友丹凤竹林关的菊芳一个多月就给拆洗一次被子,倒也睡得干净舒适。就是把床支在讲台上不和学员连铺这一件小事,成了wm入党时有人“脱离群众”、“城里人瞧不起山区贫困学员”的说辞。wm对这些荒唐的意见嗤之以鼻,把主要精力放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上,上课补习的是初中的文化课,对于wm来说相应轻松点。洛南高中调入商师的候春香、汪玉川以及班主任李宣老师等给wm说,上课你人在教室就行了,可以到图书馆多借点书,丰富自己的知识面,不要把光阴虚度了。于是wm成了到学校图书馆里借阅最勤的读者。管理图书的女老师给予他特殊的优待。wm一次可以破例借阅五六本小说和刊物,还不受还书时间限制。当同学们去城里游玩、丹江边卿卿我我的时候,wm一个人就在教室看书,做笔记,他通读了(毛选)四卷和部分中外名著,提升文化素养,对日后从事语文、历史、政治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打下了一个较好的基础。

“批林批孔”运动开始后,社会盛行理论教育“宣讲”活动,商师作为文化教育单位被分配负责地区塑料厂、东店子、拉林子这一片的理论宣讲。学校的党委书记周老师点名让wm和751的班主任政治老师陈福运到这些点上去讲课。陈福运老师对wm的学识水平持怀疑态度。他让wm先讲,有wm讲错的时候,他后边可以修正和补充的心思。wm讲的第一个专题是“林彪的尊孔思想与孔子儒家学说的渊源”。这是一个没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底子无法说清楚的大题目。wm就抓住林彪卧室悬挂的那一条幅“悠悠万事惟此为大——克己复礼”慢条斯理地讲开来:“克己复礼”是孔子思想学说的重要信条。“克己”是指克制自己的欲望,克制自己意图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待遇的盲目与冲动;“复礼”是指恢复周朝富贵尊卑等级的社会秩序和礼仪。周公是周文王之弟周武王之叔,周文王死后周公摄政,维护文王之衣钵,无取武王而代之之意,维护武王之江山社稷,深得朝野拥戴。虽有朝臣望周公边沿化武王代之称帝,周公坚而不受,就跑到自己的封地齐国躲避,后被武王请回来继续管理朝政。周公不愧一个“公”字。白居易有诗《放言五首·其三》云:“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恭顺未篡时”。林彪之“克己”,是要恭顺容忍蛰伏,表面如周公一样无篡权之意。林彪用这个警句时刻提醒自己要有像王莽一样的恭顺之态,他恭顺的外表里掩藏着险恶的用心,就是获得最高统帅的信任,达到攫取政权之目的。但林彪终于按捺不住篡党夺权夺权的野心,571工程纪要标志着他向伟人举起了屠刀,温都尔汗折戟沉沙,是对他“克己复礼”信条的绝妙讽刺!从此陈福运老师对wm的学识水平刮目相看,师生二人联袂讲座,走一处讲一次,收获了不少的掌声,顺利地完成学校党委交办的任务。

伟人说教育要改革,“学生要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兼学别样就是“学工、学农、学军”。
wm这一伙老三届学生,“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被推荐到校后,读书学习时间还是多数被“批林批孔”和“批儒评法”政治运动所占用,但是学农、学工是继续对学员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校方是丝毫不能马虎。商师附近的拉林子是学员劳动锻炼的定点单位。记得第一次到拉林子去劳动,时间大约在74年秋季农田基本建设的时候。村里十分重视,还搞了隆重的欢迎仪式:主要有大队支书致欢迎词;基干民兵射击表演;村里的女青年模范讲演活学活用伟人思想射击比武招亲的故事;苦大仇深的贫下中农控诉被土豪劣绅逼得数次搬家无处居住,面对丹江欲哭无泪的忆苦思甜报告。仪式结束后即进入农田干活。这些学员都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劳动起来舍得出力气,队上也看好这些劳力,以后收麦收秋修梯田,随时来学校联系,使用这些廉价的劳力。说句实在话:学员还爱出去干活,毕竟比学校的伙食好,虽说是出力了,倒能吃饱。75年春季杨柳刚刚绽开了嫩绿的新叶,一年之计在于春,正是读书学习的好时光。拉林子村上没有完成上面布置的丹江岸边围滩造田任务,又把75级学生叫到丹江河边抬石头垒石堰,石堰垒好后担沙子垫地。这次劳动整整半个月,累得同学筋疲力尽。且不说男学员受不了,而那些正值青春年华靓丽的女生,面对冰冷的石头、沉重的沙担、一天两晌的艰辛劳作体力难支。性格耿直的悦华、焕菊找到好朋友团支部书记贞娥直呼,女生真的干不动了。贞娥和wm反映到班主任那里,老师面露难色,让告诉大家咬咬牙坚持下去。现在回忆起这件事,wm的心里是酸楚的,当年的艰辛劳动垫底的是学员较高的思想觉悟和年轻的身体素质。

75年收麦时节龙口夺食。学员奉命去丹江南岸的村子帮忙收麦,到东龙山下淌河而过。大伙都过去了,女生雷玉焕身体不适不能淌冷水,也坚持参加劳动。落在后边喊起来,“秀山、秀山还有一个没过呢!”意思是让秀山背她过河。在大家戏虐的叫好声中秀山红着脸又返回去,将玉焕背了过来。中午吃饭,自由结合到农民家里去用餐。wm去的一家收拾得十分整洁,交谈后方知女主人的丈夫是洛南城关镇党委书记武世华老人,大娘待人热情,饭菜可口,至今记忆犹深。
说起学工,就是那次的难忘的金陵寺之行。
金陵寺是距商州城30华里城西小镇,风景秀丽、历史悠久。以前这儿叫上秦川。相传秦始皇南巡五次,其中有三次途经该地。故有“先有金陵寺,后有商州城”之说。西汉末年刘秀躲避王莽追杀,曾在金陵寺逃过一劫,刘秀登基后在此建皇都寺,统管天下佛教道场。元朝末年,天下战乱,民不聊生,朱元璋叔侄乞讨走散,叔叔定慧禅师化缘到这做了不少好事。十七年后侄儿南京登基做了皇帝,下令天下人寻找叔父,让他到南京享清福,叔叔不去,朱元璋遣使重修此庙,亲自题写了“金陵古刹”的匾额,还写了一个“如朕亲临”的牌位,以后人们就称此地为金陵寺。

75 级的金陵寺学工活动分几批进行。g所在的751班是第一批。755班是第二批。带队的是化学老师张昆岗,时间大约是春夏交接之时,出发时打着红旗,身背被褥,自带碗筷穿州城溯杨峪河向西拉练(步行)而去。中途天公不作美阴云密布淅淅沥沥下起雨来,寒风袭来雨点打在庄稼叶子上猎猎做响。学员没有雨具,霎时学员的衣服湿透了。此情此景张昆岗老师心里十分着急。wm就用一句革命样板戏中的戏词,我们都“是风里生来雨里长” ,我们是“泰山顶上的一青松”,是经得起风吹雨打的,来稀释这低沉的氛围。张昆岗老师低声说:李铁梅也不是铁打的。我怕同学们淋了雨会生病。
一路无语。
到金陵寺天就黑了。草草用餐后,两人合铺,深沉地进入梦乡。学工的地点是金陵寺的一家小型机械厂的铸工车间,分配的劳动任务是清除手扶拖拉机水箱铸件中的磨具沙子。一个铸件四五十斤重,翻上翻下掏出磨具沙极为不易,一会就干得腰疼直不起身子。晚上张老师召开碰头会,学员反映:年轻的工人师傅态度不好,不教技术,对学员不理不睬;个别的年轻工人对女学员流里流气的。张老师说:他是啥工人师傅,还不是从农村招的没有教养的年轻小伙子。让班干部告诉同学,工人阶级是一个先进的整体概念,具体到人形形色色,不会都是“李玉和”。这些年轻娃觉得他们干一辈子就是一个翻沙工,而你们毕业后就是端铁饭碗的国家干部。年轻工人有点情绪也在情理之中,大家吃点苦坚持半个月学工就结束了。

当时工厂也搞批林批孔运动,需要办专栏,wm和一部分学员被抽走了去办专栏。张昆岗老师的脑子比较好使,他借此机会征得厂方同意让学员和工人联欢,又是篮排球比赛又是小型文艺演出,他用体育训练和节目排练来抵消学员的劳动时间,使劳动时间大大减少,保证了学工顺利进行。m至今仍佩服张老师的脑子聪明好使。
半个月的学工任务繁重,学员也没有进古刹瞻仰遗迹,欣赏金陵寺的田园山水秀丽风光。
1975年秋季解放军某部在商州夜村十八盘举行陆军和空军联合实弹演习,组织学员观看实弹演习,要说也算是一次学军活动。夜半出发,八点钟演习开始,但见炮声轰鸣直升飞机低空盘旋掩护解放军战士冲上山头占领蓝方阵地。观看结束后下午返回。其中艰辛是往返步行40多公里,也没有什么好述说的。(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