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楚国是一个值得创作历史剧的国度。有人说:“历史剧要围绕一个中心人物,展开一段历史过程,这样才好把握主题和铺陈故事情节;一个国家近千年,一个人不到百年,怎么整?”应该说好整,只是没有找对路子而已,有楚国这根历史红线牵着,展开N个这样的历史过程不就结啦!类似的例子,远处有《东周列国志》,近处有《大秦帝国》,不是整得好好的!
楚国是周秦时期纵横大江南北的第一大诸侯国,楚义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有姓的第三位皇帝,却如同耀眼的流星划过历史长空,光耀了八百年之后,一直沉寂了两千多年。本来楚国自身就有的《梼杌》《鸡次之典》等完整史料和法系书籍消失得无影无踪,至今除了《尚书》《周礼》《禹贡》《左传》《左传纪事本末》《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及诸子百家著作中的相关记载,以及《诗经》《楚辞》《东周列国志》《前汉演义》《山海经》《水经注》《风土记》《荆楚岁时记》中的若干诗句、故事情节、地理方位、风土民情的表述之外,其他典籍和传志涉楚的记载不多,鲜有专门的著述,甚至连像在汉代就有的《越绝书》《吴越春秋》这样的地方史志也没有。
楚国八百年之后就真的死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紧接着的“大楚兴,陈胜王”、“灭秦、复楚、兴汉”,难道就没有发生过?从“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到“楚虽三户,灭清必楚”,从“楚辞”到“汉赋”,从“老庄”到“淮南子”,在沉寂中的爆发,在艰难曲折中的发展,更能凸显出楚国八百年的潜在影响力和生命力!
楚国民间的历史文化遗产也在楚地艰难的环境中一代一代地传承着。由楚声楚韵楚巫发展而來的“楚戏“、“黃梅戏”、“花鼓戏”、“汉戏”、“楚韵锣鼓”,以及豫、鲁、苏、越、沪、赣、闽、粤、滇、黔、川等各地地方戏,在楚地民间破土而出,自发地生长;传统舞台上出现的涉楚剧目,如《十八国临潼斗宝》《伍子胥过昭关》《申包胥哭秦廷》《庄子试妻》《莫愁女》《孟姜女》《高山流水遇知音》等,仍在顽强地彰显着自己的生命力。
挽救濒临消失的楚国历史文化的政府行动,开启于上世纪七十年末。第一声春雷是湖北省社科院复刊的《江汉论坛》开设了“楚文化”专栏,之后又成立了楚史研究所,有关院所也先后成立了楚文化研究和教学机构,进行楚史、楚文化的专门研究、著述和教学,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不少。如《楚史》《楚国史》《楚文化史》《先楚史》《楚艺术史》《楚国八百年》等,甚至还出现了大型的著作集群《楚学文库》。
与之同时,以楚人楚事为题材的文艺创作也不甘人后,出现了一些新的成果,如大型歌舞剧《编钟乐舞》,歌剧《楚庄王》,小说《桃花夫人》,台湾舞剧《九歌》,香港电影《屈原》,大陆电视剧《思美人》《羋月传》,电视记录片《楚国八百年》等,均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其中《屈原》在两岸的影响比较大,《编钟乐舞》还影响到国外,到五大洲巡回演出。略显不足的是涉楚电视剧的创作力度还有待增强,还有一些藩篱没有突破,如楚国的历史红线问题,楚国的历史地位问题,涉楚历史剧的创作思路问题。前两个问题已有专章论述,今着重谈一谈涉楚历史剧的创作思路问题。
涉楚历史剧是近些年出现的一个文化现象,从目前的创作情况来看,有传记,如《芈月传》《桃花夫人》;有叙事,如《楚国八百年》;有断代史,如《思美人》;有与楚沾边的传奇小说,如《荆楚帝国》;有通史,如《荆楚帝国》等。这些作品,有的如同武汉市汉阳江边的大别山,一山独秀;有的则像荆楚境内的淮阳山脉,一脉相承,蜿蜒起伏,气象万千。
就目前已拍成影视剧的三种剧目来看,《楚国八百年》和《思美人》各有意境,相对而言,《芈月传》在观众中的反响似乎更大一些,可惜其主场不在楚国,即不是以楚国为本位创作的剧作。
主场和客场有什么不同?除了选材的详略有所不同外,客观公正便没有什么不同,屁股坐歪了则很不相同。譬如有的作者文章中把张仪骗楚的伎俩说成是“张仪戏楚”;又譬如有的文章中把楚王(楚义帝)决策调拨给刘邦“三万人马”,以助其攻秦,说成是刘邦“圈套了楚王的三万人马”,给人的印象刘邦从来就不是楚义帝的臣下。连维护汉统的《史记》《汉书》都还讲点历史事实,屁股坐歪了的人连这点事实都不顾了!还有人至今仍在不顾事实地把义军共立的“张楚”、“大楚”年号放置一边,将楚封汉王元年叫作“大汉元年”,似乎刘邦此时就已经登基成了“大汉天子”了。
然实际情况是,熊心在号令两路大军攻秦之时,能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就已经是事实上的皇帝了。如果熊心自身只是王的身份,是不能够约定自己的部下为王的。当时的官方和民间都已经普遍使用了“张楚”和“大楚”纪年了,譬如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星占》中,用的便是“张楚”纪年,在另一处汉墓出土的花瓶中,也有“张楚之岁”的字样。敢问一些坚持旧说的史家,如果刘邦在楚封汉王时就僭越成了“大汉天子”,那你把包括他在内“天下共立”的楚义帝往哪里摆?如果刘邦在这时就已经成为了“大汉天子”,那他在项羽刺杀楚义帝后令三军戴孝控诉其“僭越之罪”的行为是不是自抽耳光?如果刘邦在这时就已经成为了“大汉天子”,那他四年后为什么还要在定陶搞登基大典?
历来人们只是说汉承秦制,应该说这种说法只是说对了一半。如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等,是汉承秦制;还有一半是汉承楚制。如郡县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政治体制,巫道哲学思想及以此为圭臬的治国理念,楚骚楚韵楚俗的文化传统等,则是汉承楚制,刘邦本人就特别喜欢楚歌和楚声乐舞。
再回到《芈月传》,她播出的反响为什么比较大,其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芈月传》描写了一个光鲜女人的一生,虽然也夹杂着大量的虚构乃至穿越成分,却仍能让人感到真实,大获观众青睐,其主要原因不外两条:一是《芈月传》的历史背景正值秦、楚两国上升时期和鼎盛时期,时来风送滕王阁呀,光芒映射下的万事万物都有了生机和朝气,与之相向而行的虚构和穿越故事也不例外;二是芈月即秦宣太后本身,就是一个个性鲜明,敢恨敢爱,具有家国情怀的狠角色,留下了不少传奇故事。譬如她招义渠王到甘泉宫与其私通三十余年,且生有两子,最终却为了秦国利益,杀了义渠王,灭了义渠国;《战国策·秦策》 中还赫然记载:秦宣太后深爱魏丑夫,临终前留下遗命,让魏丑夫为她殉葬。这个面首吓得够呛,连忙请大臣庸芮用女人最敏感的知觉感受话题劝阻宣太后:“人死后如果没有了知觉,你让魏丑夫跟你殉葬,岂不是白白地断送了心上人的性命?人死后如果有知觉,先王在地下早已怒气冲天,你带上魏丑夫去见他不是自找没趣吗?”前堵后截,无懈可击,多精彩呀!这些就是《芈月传》成功的底气。
《芈月传》的影响虽然大,但主场在秦国这一边,跟《大秦帝国》故事涉及到的楚事一样,风光是人家的,自家只起陪衬作用。《思美人》的主场倒在楚国,是我国第一部正面表现楚人楚事的电视连续剧,这里面的俊男靓女多,画面华丽,创新的人物故事不少,可以说是一场视觉盛宴。只是相形之下,不如香港老电影《屈原》的内容生动,感染力强。
再以此反观一下网络写手们写作的《荆楚帝国》,虽属时下最流行的穿越巨制,花的功夫不算小,文才是有的,抱的希望也挺大,却导致了“说来都是泪”的结果。为什么?主要原因就在于一没有选择好与之相应的历史背景做依靠,虽然号称“荆楚帝国”,选择的历史背景却是日暮途穷的“熊捍”之时,这时的楚国只有伸头被宰的命,与《桃花扇》的南明背景一样,是一个适合写悲剧或悲壮人物和事件的背景,哪有一点“帝国”的影子;二无精彩的历史史料做铺垫,缺少烟火气的历史故事写得再出彩,也是一具漂亮的女尸。题好一半文,题不好文再好也受伤。一个实打实的名称配上一干虚无缥缈的故事,是不是有点滑稽?
当然,这类虚无缥缈的穿越作品也不是不可以写,甚至可以尽情挥洒,上古神话和唐宋传奇故事到现在还有生命力,但要有合适的名目,名不正则言不顺呀!譬如战国后期由于冶铁技术的发展,楚国率先使用了荆楚长剑,比之越王勾践佩戴的短剑乃至罗马方阵使用的短剑,威力更大,改为《荆楚长剑》,或者虎死不倒威,叫作《荆楚雄风》,便可以容纳下这些奇思妙想的内容了。试想一下,如果主人翁熊荆似这样手持利器,走路带风,去穿越“香料之路”,不是更切合其内容的主题,更能集中笔墨反映主题,因之也更能吸人眼球,更容易受到网友的青睐吗?
这里建议其不用“荆楚帝国”之名,并不意味着不要人们写作《荆楚帝国》,而是要一个既是历史,又是艺术,能够还原楚国、楚朝真实历史面貌的《荆楚帝国》。
“荆楚帝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真正由楚国成长为荆楚帝国,是在“大楚兴,陈胜王”之后。当时刘邦带领三千义军投奔项梁时,项梁是将其作为心腹看待的,为帮助刘邦打下被雍齿占据的丰邑老巢,主动拨给了他五千精兵、十员战将,并让其与范增、项羽一道,共同拥立熊心为“天下共主”。之后刘邦与项羽结为兄弟,并肩作战,屡建奇功。
随着反秦战争的节节胜利,与秦对峙的楚朝在部署最后一击的灭秦战争中,楚义帝命宋义、项羽、范增率五万人马迎战秦军主力;让刘邦带领部下一万人马直取咸阳,因考虑其兵力单薄,又调拨给他两万人马任其使用。之外还下旨给了刘邦一项特殊政策,让他沿途收集陈胜和项梁的旧部,使其进入关中时的人马已达十万之众。项羽率四十万大军与刘邦在关中相会时,又是楚义帝坚持前约,封刘邦为楚汉王,爵位高过鲁公项羽。在此等情形之下,刘邦会去自立以汉代楚的汉年号,与楚义帝闹独立?后来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大封十八路诸侯,也是打的楚义帝旗号,刘邦此时也只有夹着尾巴进驻巴蜀的份。
刘、项公开决裂是在项羽刺杀楚义帝之后,刘邦为此打出的旗号是“清除叛逆,为义帝报仇”,要不然他自己也在“犯上作乱”之列。项羽后来虽然在这次内争中失败了,司马迁在为其作传时,仍然将他与刘邦并列在“帝王本纪”之中。创作《荆楚帝国》历史剧,这个过程一定不能打马虎眼。
涉楚历史剧写作的最大困难是历史资料的不足,在楚国八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叠加起来,存在着三分之一的资料空白阶段。为此除要饱览各类与楚相关的文字资料和作品之外,还要到各地博物馆、各地遗迹景点和民间去实地考察,了解其地形地貌和山川河流分布情况,搜集足够多的调查资料,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对这些资料进行科学分析,以此把握好历史走向,拓充其写作内容。这条路一定得走通。
以此反观历史纪录片《楚国八百年》,其最大的贡献是第一次运用影视的形式,利用文物遗产、历史遗迹、文献资料、影视截图、手绘动画、专家解说等实物和技术手段,描画楚国八百年的历史轨迹,对宣传楚国的历史起到了推动作用;只是由于其体裁和版权的局限性,想把盘子托大,把历史脉络弄清楚,事实上的难度很大,以致于在表现这一长段历史面貌时,显得力不从心,更遑论故事情节的展开。
历史纪录片《楚国八百年》与穿越“香料之路”的《荆楚帝国》,一个是写实主义,一个是浪漫主义,两者的完美结合,便是《荆楚帝国》历史剧要走的路。
笔者其实也是喜欢看穿越故事的,甚至觉得现代人写的穿越故事还不够神奇。上古的人们生活范围狭窄,可眼界和颖悟能力并不狭窄,他们有时甚至还能超越今人。在我们现在看书看得有点倦意时,让我们驰骋着想象的翅膀,去跟着古人在海阔天空中作一番遨游吧:
东海泛碧水,西山多白云 ,春夏之交的神农溪,芳草萋萋,百花吐艳,景色格外烂漫。这天天气晴和,烈山炎帝的小女儿女娃,迎着初夏的凉风,乘轻舟沿着神农溪顺江流而下,兴致勃勃地前去观赏东海碧水。正玩得起劲之时,不幸被黑怪掀起的一阵滔天巨浪吞没。女娃在其舟堕溺水之际,腾身变为精卫之鸟,之后为压制祸害人间的黑怪,便常到西山的白云深处衔取梅枝和奇石,一木一石地将其填入东海。千百年之后,苏子重游西山,回望旧事,有感而发:“忆从樊口载春酒,步上西山寻野梅”。“精卫填海”乃楚地楚情,与卞和“抱玉三献”的事迹如出一撤。这不就是楚人顽强精神的写照么!

严明公,本名严家明,笔名斯蓝、岸然,湖北鄂城县人,华中师范学院毕业后,曾在鄂城师范学校函授部任高师函授教师;1980年考取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实习研究员,先后任省社科院研究员、民政厅处级干部、民政职业学院三级教授。四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社会学理论、方法及社会发展研究,在全国各类报刊发表学术文章百余篇,出版著作二十余种。主要文章有《我们要创建什么样的社会学》《论社会主义社会学的对象和任务》《社会研究法与社会调查》《论解放思想与调查研究的辩证关系》;主要著作有《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社会主义社会学原理》《社会关系论》《社会机制论》《社会组织论》《都市隐居》《江汉来风》《布谷鸣嘤》《真理是朴素的》《弯弯人生路—见证共和国六十年风云》;参与写作《左岭区域志》(任主编)、《荆楚帝国》(严家明、严如月、严文珺著)、《社会主义行政管理学》(与戴大祝、张宗尧同任主编)、《中国城市管理》(与夏书章同任主编)、《民政工作手册》(张德江任主编,严家明任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