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读毛泽东诗词的笔录
文|苑枫
人才可赞,发现人才者亦可赞
自从2023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举行毛泽东130周年诞辰座谈会以来,有关毛泽东主席的各种报道文章日渐多了起来,很受鼓舞。虽然过去也读过几本《毛选》,但对毛泽东的博大精深,只是一知半解,或者说浑然不知。听新闻报道说有关毛泽东新作出版,便当即从网上购买了《建国后毛泽东文稿20册》和《毛泽东年谱9册》,就想认真拜读拜读,领悟领悟毛泽东的伟大。有人说你都88岁了,再过三四天就89岁了,还读得了吗?言者不无道理,但我心想:“孔子曰;朝闻道,夕死足矣。”有何不可?尽管我年事已高,身体渐趋衰弱,还是不忍失去有生之年的良机啊。更何况我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真正是深受毛泽东恩典的一代人呢?

买书三天了,还没邮到,于是随手拿起一本《毛泽东诗词》,边读边记,关于评价发现毛泽东的才智与预测未来前程伟业的认知,不知是否与“年谱”一致,权且记录一下吧。
书载:1906年秋,十三岁的毛泽东在井湾里私塾读书。有一天,毛宇居先生有事外出,行前再三叮嘱学生们老老实实地在教室里读书,不许私自走出私塾。但老师走后,毛泽东就像逃出笼子的小鸟一样,跑到屋后的山上痛痛快快地玩了一阵子。先生回来后,责怪他说:“你怎么敢私自跑去玩呢?”毛泽东说:“闷在屋里头昏脑胀,背书囫囵吞枣,死记硬背,是没有多大用的。”
“放肆!”毛宇居先生气得满脸通红。见老师生气了,毛泽东赶忙说:“对不起老师,您罚我背书吧。”毛宇居知道,背书是难不倒这个记忆力特别强的学生的。转念一想,说;“既不打板子,也不背书。”顺手指着院内的天井说;“你给我赞一赞这天井!”,13岁的毛泽东略加思索这本就天天看着,非常熟悉的天井,脱口而说:“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毛宇居听着听着,不仅觉得自己教育方式的弊端,更感觉到这诗中隐含着一个很不平凡的思想。于是从内心感慨道:“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在毛宇居老师心中预感到他面前的学生绝非一般,前程伟业不可限量。历史和实践告诉后人,毛宇居先生的预言验证了。

如果说这是偶然,让毛泽东第一次“露颖”。小小孩童,雄才大略。尤其是后两句点题,文字平白,却含义无限。可为毛宇居老师第一个发现的毛泽东。韩愈在《杂说四》中说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毛宇居先生应该就是那个伯乐,慧眼识人才。还是韩愈说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毛泽东在1959年回到阔别32年的韶山时,曾专程看望年已古稀的毛宇居先生。(有照片为证)
至于后来在湖南第一师范符定一先生亲自给毛泽东出题《论救国之道》,符先生阅后,断定“此生有救国之才”……果不其然,一语中的。直到1948年,北平战役之时,符定一曾给毛泽东一张纸条,写:“先武攻天津卫,后文取北平城。”果不其然。还有杨昌济先生不仅发现毛泽东之才,还把他推荐给章士钊,李大钊。再有柳亚子先生曾在1929年一首《存殁口号》诗中赞颂:“神烈峰头墓草青,湖南赤帜正纵横。人间毁誉原休问,并世支那两列宁”。后来注释;两列宁,即孙中山、毛泽东。可见预言之高远。

就连南洋华侨陈嘉庚到延安,一经见到了毛泽东后,看到了延安,他认为中国革命胜利者,必是毛泽东。索性募捐支持共产党。
历史以时间与实践证明了毛泽东的伟人风范,从小铸就,经历与锻炼有成,也看出慧眼识人的伯乐们的远见卓识。
不禁感喟:为师之道,何异哉?!
苑枫 2023年12月31日 与晚风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