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著名作家吴勇老师的长篇历史小说《国之宝桢》(第二十二辑)「飘舞的剑」(4948辑)

八
往后的三年间,丁宝桢都在家里刻苦攻读,没有到另外的什么地方去。人们看到——
又是春回大地,桃红柳绿,丁宝桢仍然沿着湖岸手执书卷走着背书;
丁宝桢在水田中向佃户们学习犁田,开始时笑话百出,渐渐地就熟练了。
又是夏夜已深,万籁俱寂,丁宝桢举灯查看了睡熟的妻子和小儿子,又回到了桌前继续读书;
丁宝桢与佃农们手拉手地薅秧子。
又是秋色肃杀,红叶满山,丁宝桢与王藕丰爬上了岳家大山,对练剑术;
丁宝桢与一群老人小孩围坐在一堆玉米苞个周围,撕出一个个金黄色的玉米棒子。
又是冬雪飘飞,寒风怒号,谌玉蓉将一盆烧红了的木炭火抬到正在写字的丁宝桢脚下.
丁宝桢与一群苗族青少年在大雪覆盖的群山中撵着狗追逐野兽。

又一个新年又到来时,谌玉蓉抱着孩子,看丁宝桢同孩子们放鞭炮。
鞭炮炸响,烟雾消散之后,现出了丁府门上的对联:
一颗心忠君爱国
两件事读书耕田
终于又过去了三年,京城会试大比之期又将近了,丁宝桢又一次来到了平远州城,想约已经取得举子资格的人一起进京赶考。
州城里,依然是小桥流水,杨柳依依;
依然是庙宇争辉,市井人流;
他来到了去年还任教的学校,“琼选学馆”的牌子还在,却已物是人非,屋里走出来一个年轻的妇女,见他在不停地打量着房子,便笑道:“先生是奇怪为什么挂这块牌子吧?这还是去年有一个丁宝桢丁先生租这里办学的时候挂的呢。大家都觉得丁先生虽然是个举人老爷,却没有一点老爷的架子。教学生既谦虚又耐心,既学文又学武,把娃儿些呵得团团转。只可惜人家丁先生要去考进士,不能再教学生了,临走的时候好多学生都哭了。就这么一个原因,我家搬来住,也舍不得将这块牌子摘掉呢。”
听到不认识的人当面称赞自己,丁宝桢心里感到舒畅极了。他的眼前浮现出往日教书的情景——
他给学生讲课,提问,解答;
他带学生在山水之间留连;
他指导学生列队操练武术,
他在烛光下批改学生作文。

年轻妇女:“先生,请坐喝杯茶好吗?
丁宝桢:“不喝了。我听说,丁宝桢如果今年再考不中进士的话,他会重新进城来办学校。说不定还是来找你家,到时候你可要支持呀!”
年轻妇女:“只要丁先生到来,我不收他房佃钱也心甘情愿。”
丁宝桢:“房佃钱还是要收的,不过你将房子暂时给留着吧。”
年轻妇女:“好的,我留着。”
丁宝桢:“就这样说定了吧。”
然后丁宝桢就往鱼山去,他知道历届的举人们经常在这里聚会,在那里来很可能找到他们。
曲径往山上延伸,古树扎根在石缝里述说着韧性的故事。
众举人正在碧琉璃精舍行令饮酒,见丁宝桢来了,纷纷让坐
李国勋:“宝桢兄你来得最好,我们正念着你呢。”
丁宝桢:“会试在即,我是来约众位仁兄一道进京赶考,想必众位仁兄都有所准备了吧?”
李国勋:“作好准备的人已经上路了,我们几个是不去的了”

丁宝桢:“别人不去犹可,李兄与我是同科举人,我们俩再去一趟吧。”
李国勋:“不去了不去了。去也是白跑一趟的了!”
丁宝桢:“几位仁兄也都不去了?”
众人:“不去了,不去了。”
丁宝桢:“那么,兄弟只得独自一人去了。兄弟告辞!”
张钧:“宝桢兄既然来了,就同大家乐一会再走。”
谌厚庆:“天忙地忙也不在乎这一个时候,宝桢兄来坐好,先喝一杯入席杯,再同我们大家行令喝酒。”
丁宝桢:“兄弟明天就要启程,就不奉陪各位仁兄了。”
谌厚庆:“莫非宝桢兄今科必中,不肯赏脸与我们大家再喝一杯酒吗?”
丁宝桢被这一激将法所激,顿露豪情:“厚庆兄言重了!莫说我丁宝桢只有万分之一考中的可能,就是真的考中了,我们同乡之情弟兄之谊也是永远忘不了的。来来来!我同众位仁兄各浮一大白!”
早有人满满地斟好了两杯酒。丁宝桢先递给了张钧:“张兄你是我们德高望重的老大哥,宝桢在城中几年间每常得到张兄指教。谨以此杯略表谢意。张兄,请!”
张钧:“我也借这杯酒,祝兄弟一举闱捷,早传佳音。”
二人对饮毕,又相视一笑。
又是满满两杯酒,丁宝桢递给了谌厚庆:“厚庆兄,贵姓最是群星璀灿的望族,听说厚光大哥新近当上了山西大同知府,让我们兄弟共饮此杯庆祝吧。”

二人对饮毕,又相视一笑。
丁宝桢将第三杯酒递给了李国勋:“国勋兄,你我本是同科举人,感情自然比别人更亲了几分。兄台为人诚恳,处处活跃,最令人难忘了。宝桢借这杯酒,祝兄歇过今科之后,重温功课,下科高中!”
李国勋:“如果宝桢兄今科得中,我就去考下科。”
张钧:“如果宝桢不中,你就不考了么?”
李国勋:“那是自然。宝桢比我才智高了几分,如果他再不中,我又有什么考法!”
众人一齐笑了起来。
丁宝桢将第四杯酒递给了比他中举晚的丙午科举人杨金湛:“金湛兄弟年纪最轻,前途最大,祝兄弟下科高中!”
二人对饮之后,丁宝桢又斟满了一杯酒,对众人一一扬过,道:“兄弟再饮一杯告退,众位仁兄,后会有期!”
众举人唯唯别过。
令丁宝桢和众举人想不到的是,随着他考中进士,再也没有回到平远州城,他与他们这一次的相见,竟成了永别。

图片提供:浙江农业大学学生周舒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