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在读的一本书丨河北曲阳:静心倾听“育”见花开——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作者:马伟坡
《静悄悄的革命》译者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他每周去各地的学校访问,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养护学校等,看过数不清的教室,在各个教室里观摩,近20年来一直如此。”佐藤学教授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完成这部力作的。一部基于实践的教育著作定会给我们一线教师诸多启发,我就是抱着这样的信念拜读了这本书,读完后有豁然开朗之处,也有似懂非懂之处。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关于“倾听”的部分。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佐藤学教授在这本书中非常强调“倾听”的重要性。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孩子。只爱自己说话而不聆听别人说话的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一般认为这是能动的行为,但不应忘记的是,在能动的行为之前,还有倾听这一被动的行为。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
“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能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我将“会倾听、会交流”作为学生的培养目标,这包含着两个方面,即师生之间与生生之间。反省自身,从教至今我在倾听交流方面出现过很多问题。例如,有些学生发言声音很小,说话吞吞吐吐,这反映的是学生的不自信,他可能是因为不会回答这个问题,又害怕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但是当时我没有因势利导,给他鼓励,而是对他的不自信表现出了不耐烦,致使学生对回答问题产生畏惧心理。有时我认为学生的回答已经达到了我心里的预期,便会趁机接过话头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完全没有顾及还想要接着说下去的学生。有时学生被叫起来,几秒之内说不出话来,我便会接着叫下一个学生,对之前的学生来说我的做法可能没有照顾到他的自尊心……意识到这些问题之后我也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做法。我尝试着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比较大、有更多的思考空间的问题,锻炼孩子们有理有据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主要采用两种方式,首先孩子先自学,自己组织语言,也就是自言自语,然后小组合作,彼此交流意见,也就是窃窃私语。经过这样的过程,孩子们便逐渐有话可说,也敢说话了,在孩子表达的过程中我会静静倾听,让孩子把话说完,有时会提示说话应当有理有据,更多的时候我会挖掘孩子发言中的闪光点。
仔细地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积极地应对是作为教师应该做的。精彩的发言要鼓励,胆怯的发言要启发,错误的发言要引导,更重要的是要听到孩子的话外之音,并抓住有价值的发言与他们形成对话,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深入探讨,让每个孩子都安心发言,无拘无束地交流。因此,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孩子发言的态度,认真地听取每个孩子的发言并做出适当的应对。
其次是学生之间要学会互相倾听。我在接班之初,班内的倾听状况是这样的:一个学生在发言,很多学生高高地举着手,口中不停地叫着“老师、老师……”他们每个人都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没有人倾听别人说了什么,所以班内难以形成有效的交流。基于这种情况,我才采取各种办法培养孩子倾听的习惯与能力。例如,举行辩论会,让学生就某一个话题展开辩论,辩论的前提就是要弄明白对方的观点是什么,所以倾听是前提。在我不断地要求与训练中,学生逐步养成了倾听的习惯。
正如佐藤学教授在书中所说:“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我将继续努力建设能够用心倾听的教室,让学生能静心倾听,倾心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