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一个健康的诗人
文/半山
有的人活了一辈子,都不知道如何欣赏美。这是教育失败的悲痛之处。在中国,作为中国人,从小学习古诗词,以死记硬背分析语法为主,少了很多想象力与感触。这教条,形式的可怕。毁坏很多人的天赋。
欣赏艺术的天赋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天赋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慢慢会泯然众人矣。中国人从小的教育太过于形式化,导致好的引导与启发少之又少,很多人对艺术的认知片面且一头雾水。中国地大物博,艺术需要百家争鸣,自然之道。

诗歌是用来朗诵的,不是看着辞藻华丽。
语言的美好,是带着感情和气息诵读,很多的诗人,做不到这一点,也就写不出太好的作品。诗歌为什么要诵读,因为诗歌的气质要求诗就要有韵,现代诗的写作,也要讲究韵。有了韵才有型体,有了型体,才能充满血肉。现代的诗坛,很多的诗不适合朗诵,甚至不能朗诵。用词生僻怪诞,为哗众取众而写诗。这是应当避免的。诵读是诗歌文学的基础,心口合一,是每个人的修行。

诗歌是文学快餐,要让读者有代入感。
诗歌的独特气质,要求诗歌语言需精炼,传神,在短短的诵读,通过短短的几句文字,直抒胸臆,直达内心,用诗人独有的视角感受,精心提炼的文字格式,营造出诗歌氛围。写过诗歌、散文和小说的人会有明显的对比,诗歌是高度提纯的文学形式,不需要故事情节,或阐述论点。如果一首诗,写了很久很久还在反复修改,那这首诗就不是一首好诗。因为诗的创作基点是诗人情绪瞬间的不稳定,产生的一种诉说感。这种诉说感是真实且自由的,能够记录诗人当下的情感寄托。诗人有义务反映一个时代个人的真实诉求和人文精神。好的诗歌往往能让人读后产生二次,甚至三次四次的创作联想。

诗歌是私人化的文学,是诗人的碎碎念。
诗歌是私人化的文学。这种个人主观的文学就很难让读者都感同身受,也就有了千人千面的诗歌评价。纵使大的诗人,也不是每一首诗都那么完美。一首好的作品,既要适合诵读又要具有意象。即使有缘创作出来一首好的诗歌,想要走红,也需要十足的运气。所以我们没必要对诗人严格的苛求,本来一首流传百世的作品是诗人可遇不可求的。诗人有记录灵感的先天使命。对自己有一个交代,就是健康的诗人。
作者简介:半山,新朦胧派诗人,画家。祖籍天津,生于河北邢台市,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声乐系。自幼热爱文学创作。著有诗集《七年之养》,长篇小说《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