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寻武功古城河滩会之神韵
文/黄振涛
今天是2023年最后一天。10点钟,我来到武功古城河滩会上,人山人海,规模宏大,盛况空前,比周边县区古会持续时间长、参会人数多、商贩吆喝声大了许多倍。
武功古城大古会会址位于武功古镇漆水河滩平旷土地上,每年冬月初七至十七,会期10天。今年古会从2023年12月19日开始,至2024年1月7日结束,会期20天。元旦节假日,逛会有了充足时间。
据《武功县志》记载,4000多年前,古神农氏后稷在武功一带树艺五谷,教民稼穑,开启农耕文明之先河。五谷丰登后,老百姓用物产祭祀后稷,以物易物,武功河滩会延续传承至此。
前3年疫情影响了武功河滩会顺利举办,压抑在不少人心头的阴霾消逝之后,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今年河滩会,政府及时策划竭力引导,借助外部力量,多方筹措,促成武功古城河滩会成功举办。
来到古会食品街上,以羊杂汤、旗花面、羊肉泡、锅盔馍为代表的美食应有尽有。无数网红达人为古会推波助澜,多处套大鹅摊位吸引不少年轻人跃跃欲试,看到有人拴着大鹅,露出自得其乐的表情,不用问,一定是胜利果实了。
西安易俗社剧团在后稷大广场唱戏,为古会助兴。7、80岁的老人们早早坐在戏台下,美美地过了一把戏瘾。阳光照在身上,暖在心里,美的很呐!
抖音上看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前来古会采访,极大地展观武功古城河滩会无穷魅力。武功河滩会为何具有令人震撼之处,主要在于农耕文化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文化是最具魅力的软实力。N年前,我逛完武功河滩会,写了一篇散文即《一张永不褪色的农耕文化名片》,被收编在《话说武功河滩会》一书,我的观点受到不少人的点赞。
我穿越武功古城,苦苦寻觅武功古城千年河滩会之神韵,城隍都城府之厚重,徜徉于磨盘街,古老的磨盘,无不雕刻着时光的痕迹,每块磨盘,都会有一段苦涩的历史印记,这里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均有鲜为人知的故事。我在老街吃了凉皮、油茶和豆腐脑,47年前,在此上高中,发生在这条狭窄的街道的往事,仍历历在目。
好心人提醒我,别将车开在武功古城河滩去,进去了,则很难出来。说的很有道理,于是,我将小车停在代家乡政府附近一位表兄院子里,操当年老路行走3公里多,须上下一条大坡。当年上学时,每周从这条大坡往返,背馍是70年代学子“必选题”,一口袋锅盔和一罐头瓶子萝卜盐菜,便是一周的口粮了,艰辛的历程时时想起,一切成了过往。
写不完、述不尽的武功河滩会,随着时代变迁,即使商业气息再浓,农耕文化的神韵不会丧失殆尽,会永远刻在这块神奇的大地上。
今日是周末、月末、年末,2023年即将成为历史。明天是2024年元旦,一岁之头,一年之首。让我们将烦恼、惆怅和疾病扔在年的那边,把喜悦、顺意和期愿带到新年的这边,勤奋付出,必然收获幸福和安康。
迎接新年,祝福我的所有亲人和朋友万事顺遂、大吉大利!
(2023年12月31日,星期日15时写于武功县城)

黄振涛,男,汉族,大学文化,陕西武功人,中学任教10余年后,在政法机关工作30年,参与编纂《咸阳市检察志(1991-2010)》,在文学平台上发表散文、诗歌50多篇(首)。2019年5月退休后,受聘于礼泉县检察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