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不起的武功(随笔)
文/李会芳
以跟交流会的名义去了一趟武功农都,让我大开眼界,感叹不已,真正领略到粗犷的黄土高坡和古老的文化古镇。
武功古城老街被高塬包围着,庙宇飞檐掩映在高大的松柏下,庄严肃穆。漫步沉默的石板路上,浏览两旁古色古香的商铺,品尝热乎呼的路边摊,让我想象几千年,几百年前的古会盛况。人流熙熙攘攘,马车轱辘碾过,尘土飞扬,叫卖声此起彼伏,城隍庙香烟袅袅……古人在这里交易,谈天论地,留下一行行脚印。这样的古会延续至今,跟起来真有点意思、有点味道。
过“毓秀钟灵”大门,进入街道,还真有“把人挤成肉饼”的感觉,人山人海,摩肩接踵。衣服、布匹、鞋帽、生活用品应有尽有,套鸭子游戏、杂耍、马戏、古堡探险……一个景点挨着一个景点。看得人眼花缭乱,头晕目眩。徽派建筑的街道水泄不通,青砖磨盘的地面“咚咚”作响,彰显了武功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新时代的繁荣富强。
武功县东河滩物资交流会,是西北五省最大的古会。其起源迄今四千多年历史,也是关中西部历史悠久的以纪念农业始祖后稷而形成的传统古会。每年从农历十一月初七至十七,共十一天,在教稼台前漆水河滩上举行,也叫河滩会。
漆水河绕古城潺潺流淌,河面游船穿梭,吊桥悠悠,歌声飞扬。游客三五结伴乘船游览,拍抖音、扭秧歌,河水一下沸腾起来,连岸边唐太宗李世民和先秦苏蕙都侧目而视。
姜嫄水乡在河岸上,是古城一个重要景点。它不仅是展示中国农耕文化的场所,也将江南风情与关中文化结合在一起,地域特色浓郁。有“大脚印”传说、有风情园、有童趣大冒险、有风味小吃……“可以姜嫄,何以江南”,姜嫄阁“今生只为你一人守城”,其内部陈列了许多有关姜嫄的物品。姜源是周朝始祖后稷的母亲,也是农耕文化传说中的人物,这些物品展示了姜嫄文化和历史的深度。
今人有“一个好女人可以影响三代人”的说法,一直以来,把孟母誉为“古代第一贤母”。不过说到育儿成才,造福后世,却是姜嫄开创了先河,她是周朝八百年基业的女性始祖,也成为了后世几千年诸多贤母的榜样。直到今日,她的培养孩子的方式,仍然能给后世提供借鉴意义。
教稼台在古城东门外漆水之滨,为关中四大名台之首,中国八大名台之一。相传这里是农业始祖后稷教民稼穑的地方。所谓教稼台,顾名思义就是农耕文化的讲台。谷神后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领讲农学的老师,这里亦就成为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所农学院所。民以食为天,食必讲研农耕。观拜农耕文化的先祖圣贤后稷,唯祈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古城老院子也是武功一大亮点,华夏农耕源集农耕文化,民俗文化为一体,立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特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挖掘武功历史文化,彰显武功厚重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后稷儿女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文化是根,山水有灵。武功了不起,依托古老的文化和山水的灵气,发展旅游事业,振兴乡村建设,一派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