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分层的意义
文/任敬强
乡村学校由于生源的差距较大,按照统一进度开展教学工作,很难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如何克服生源的差距现状,提升整体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乡村学校教学质量,便成了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了不落下课程进度必须要跟上教学工作计划,所以上课的速度是中等以上的,教学目标难度的设定也是中等或中等以上的。正因如此,很多基础较差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也消化不了课堂设定的教学目标。他们由于跟不上,听不懂,整个课堂压力山大,惴惴不安,甚至担心自己时刻被提问而陷入惶恐之中。
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无形之中便将教学的对象聚集到了70%左右的学生身上,而30%左右的学生因基础原因被排在了教学之外。这或许是无意识的,却又是在课堂上真实发生的事情。由于有30%的学生游离于教学之外,总体教学质量的高低便不用赘述了。
最近一段时间,有幸参加名师名家德州大讲堂听了冯恩洪校长的报告颇受启发。冯先生强调要创设合学生的教育,只有这样教育的质量才会提升上来。用这个观点来分析传统的教学,因为是教学是统一进度,所以它只是适合于中等学生,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消化不了。所以,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设定教学目标,设法让优生能吃饱,中等生能吃好,基础差的学生能够消化的了。 设计分层目标是破解传统教学一刀切目标的有效方式:编制学案时,降低难度,夯实基础,将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分成ABC三级,A级确保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学会,B级稍有难度,确保中等学生学会,C级难度加大,确保优生学会。
三级目标面向三类学生。根据统一的测评成绩,对学生分学科进行分类。学习时要求全体学生都要做A类学案,B类生要做AB两类学案,C类生将全部学案都做完。鼓砺A类生学习B级学案,B类生做C级学案。这样的设定照顾到了学生的差距,又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因此教学质量会相对提升。因为学困生所遇到的是A类目标,都是基础性的,所以学起来困难会大大降低,学起来就轻松得多,因此学习起来也就有了自信。
设计分类目标开展教学,最大的困难是对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的设定,这是教师集体备课时所要完成的核心任务。还有更重要的任务是编定分类学案,学案是教学目标的载体,是落实分类目标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