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秦腔(史川晶)
战马裹黄沙,一日踏三关。西北的风里流淌着独属秦地的豪迈,而秦腔正是西北豪迈的独特表达。我从小生活在西北的一座小城里,小城每有婚丧嫁娶、祭祖乔迁等事,便会请秦腔班子来唱几场戏,那些悲喜也就随着这两三出戏一一诉说。
我的爷爷是个老戏迷。我小的时候,爷爷做家务哼着秦腔,写毛笔字哼着秦腔,连走路都哼着秦腔,每到兴致处,抬嗓便是震天惊雷,颇有古代西北将士的风范。听人说,爷爷年轻时就在戏班里唱秦腔,待到含饴弄孙的年纪,台上人成了台下宾。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日,是家乡的西王母庙会,王母宫下搭上戏台,请上戏班子,一唱多日。《三滴血虎口缘》《铡美案》《八义图》等轮番上演。台上唱得荡气回肠,台下看得陶醉其中,每唱到动情处,戏台上下皆潸然泪下。戏中人的喜悲流入了戏外人的情绪里,那些迂回曲折,那些金戈铁马,也渗透在了西北人的血脉中。
不仅是戏台,秦腔融入西北人的生活里。
田间地头,西北最朴素的演唱人“归隐”于此。古道斜阳下,戴着草帽的农人扛着锄头,做着没有尽头的农活。他们在地里做活累了,男人站起来喊上一嗓子《斩单童》,仿佛力量又回到了身上,浑身是劲。女人唱一嗓子《三滴血》选段“兄弟窗前把书念,姐姐一旁把线穿”,干着再累的活也对未来充满期待。
早些年,姑姑给爷爷送来一个唱匣子,粗犷淋漓的西北秦腔从这个小盒子流淌出来。没有秦腔戏的日子里,越来越多的人听着这些被存储的唱腔。后来有了智能手机,就连爸爸妈妈也在手机上看起了秦腔。清晰的画面和独属于西北的唱腔相互应和,秦腔走进了千家万户。
“可怜你为国家忠心一片,可羡你救孤儿大义参天。若果是那韩厥声赫名显,杀屠贼整国法我也心甘。”
岁月流转,《八义图》等桥段仍在这座小城上演。带着关山月和沙场雪的古老唱腔仍吸引着这里的人们,一脉相承的古老唱词被新人唱响,一幕幕经典淳朴的西北故事被广泛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