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刻名字的老铁锹
(王平)
“我们新疆好地方啊,天山南北好牧场,戈壁沙滩变良田,积雪融化灌农庄……”每当听到这首歌时,我就想起了父亲和伴随父亲一生的那把老铁锹。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把我抱在怀里,哥哥趴在他的膝盖上,我们就这样听着父亲讲他年轻时的故事。1960年,年仅15岁的父亲响应号召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二团一连屯垦戍边。父亲说刚来到新疆团场连队的时候到处都是戈壁沙滩,住的是地窖子,吃的是窝窝头,喝的是盐碱水,每天干的就是开垦荒地、挖大渠等重体力劳动。那时候没有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全靠人力劳动。挖胜利渠的时候,父亲参加了青年突击队,选了一把非常厚实锋利的大铁锹,还用钢凿子在上面深深地刻上了自己的名字——王泽志,生怕铁锹被别人拿走了。父亲和一起来的支边青年吃住都在大渠上,和别的连队青年进行比赛,真是“谁英雄谁好汉,挖大渠上见分晓”。他们白天挖一天,傍晚吃完饭,还要趁着月色一铁锹一铁锹地挖,一筐土一筐土地挑,不遗余力,干得热火朝天。他们一起战天斗地,如期将胜利渠挖好,最终把河水引来。河水灌溉着刚开垦出来的戈壁沙滩,形成现在的团场绿洲。
我敬爱的父亲,由于年轻时劳累过度,积劳成疾,得了严重的关节炎,后来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还经常住院、吃药、打针,生活的重担都压到母亲一个人身上。连队党支部考虑到父亲的身体状况,按照政策给父亲办理了病退。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父亲趁我们不在家,还是坚持咬牙下床用那把刻有他名字的老铁锹搓搓垃圾,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一直到2011年4月16日去世。连队党支部帮助我们将父亲葬在临近团场的314国道边上的戈壁石子滩上,还有那把刻有他名字的老铁锹,那里有曾与父亲一起并肩屯垦戍边的支边青年的墓碑。
我敬爱的父亲,从小就教育我和哥哥人穷志不穷,做人不能忘本,要学会感恩,好好学习,热爱劳动……父亲和母亲身上那种“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胡杨精神渗透到我和哥哥的血液里,伴随着我们长大成人。
我敬爱的父亲,如今这大美的兵团绿洲,大美的新疆家园,都是和他一样普普通通的建设者携手新疆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拓建设的成果,他们像胡杨一样扎根在大漠边疆,为建设新疆、绿化新疆、美化新疆献出了青春和血汗,甚至献出了生命……
我敬爱的父亲,他用一把铁锹屯垦戍边,书写了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也用实际行动书写出了胡杨精神,我为他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也将像父亲一样用情、用心、用学到的知识、用实际行动去建设新疆、服务新疆、发展新疆,为新疆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