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扬州飘完初雪的午后,我翻开这本《扬州古巷风情》,在阅读中,我的心绪逐渐安静下来,老扬州的故事正在眼前徐徐展开……
本科毕业后,我来到了“好地方”扬州工作。求学十余载,我曾领略过北京的胡同文化,也体验过上海的弄堂文化,家乡南京的民国文化古朴厚重,而真正让我眼前一亮的还是充满浓厚人文烟火气息的扬州古巷文化。

作者摄于皮市街
扬州素有“巷城”之称,在5.09平方公里的老城区内,纵横阡陌,曲折蜿蜒的巷子多达五百四十多条。古巷曾经是扬州人公共生活的空间,人们将它誉为“青砖雕刻的立体名片”“永不褪色的水墨画廊”。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者将童年记忆中的老行当、老玩意、老吃刮、老民俗风情等用“扬州味”的语言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这些基本或正在逐渐消失的扬州民俗能够“活起来”。

《扬州古巷风情》
书中的插图也很有特色,寓真实于漫画之中,艺术地再现过去的扬州风貌,图文相得益彰。

书中插图
扬州有首民谣这样唱:“扬州城,巷子深,户对户,门对门,门里门外一家人。清晨开门问个早,小巷虽窄不碍人,来往行人礼三分。”作为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我对巷子这一居住方式有着特殊的喜爱。来扬工作以后,每逢闲暇的周末,我便会带着相机,走街串巷,用镜头定格下一幅幅烟火盈盈的民情风俗画。

作者摄于仁丰里
市井深巷,才是最真实的生活。无论是倚门而坐纳着鞋底的家庭妇女,还是巷内玩耍的小孩,或是聚在巷口一起打牌、下棋的老人,巷子里的邻里关系平常且温馨,让人想起“远亲不如近邻”这句古话。

作者摄于仁丰里
鱼皮巷、地官第、粉妆巷、吃吃看巷……在扬州,一条街就是一段历史,一条巷就是一段故事。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面对拆和留、新与旧的抉择,多年来,扬州始终秉承“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的思路,始终坚持规划引领、全面保护、审慎更新、文化为魂、民生为本,稳步推进万“巷”更新,古城新韵,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之路。

作者摄于仁丰里
古城千年气韵存,汲古注新绽芳华。古城扬州不仅是扬州的,也是全国和世界的;扬州文化不仅属于扬州,也属于全国和世界。作为“真爱扬州的新扬州人”,我真心祝愿古巷文化这一非遗瑰宝能够薪火相传,生命常青,拥抱“新潮”与“新生”。从南京市民到扬州公仆,我也肩负着新时代赋予的使命,定会在保护历史文脉,续写传承新篇中贡献青年力量,不负“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