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演义》令人百读不厌,不同的时期读它,有着不同的感受。
幼年时,看的是连环画《三国演义》,一个个传奇的故事精彩至极: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
上学期间,反复读不同版本的《三国演义》原著,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个性鲜明: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肝义胆的关羽,软弱无能的刘禅……
工作后,研读《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义的鸿篇巨作。一部三国,放眼望去都是家国大事,但归根结底说的还是世道人心。一个人的命运走向,都藏在他的性格里。其中有三个人的性格一直影响着我的为人处世,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刘备:宽厚仁义,赢在和气。刘备家境贫寒,只得以织席贩履为生,曾几度寄人篱下。但刘备宽厚仁义,与人和善,最终草根逆袭,在成都称帝。他的优势,就是和气。刘备在新野时,军师徐庶担忧母亲的安危,要离开他。本来,徐庶计谋过人,又知道太多秘密。放他归去,无疑是有弊无利。很多人都劝刘备,万不可放走徐庶,刘备还是选择成全。刘备和气待人,善解人意,让徐庶很感动,不仅向刘备举荐诸葛亮,自己到曹营后也未再献计策。后来,刘备去请诸葛亮,前两次未见到人,张飞和关羽都很生气,刘备却未曾抱怨。遇事能保持和气,这是了不起的修养。刘备第三次去时,诸葛亮还在睡午觉,刘备也不打搅,只是默默等候。因为刘备的和气,才能三顾茅庐请到诸葛亮,从此逆风翻盘,大展宏图。
曹操:胸怀宽广,成在大气。“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正如曹操写的诗一样,他志存高远,格局宏大。官渡之战取胜后,曹操曾在袁绍的军营里搜出许多书信。这些书信,是曹军将士以及许多官员当初为留有后路,与袁绍暗通往来的凭证。有人给曹操进言,可以按照书信上的名字,逐一核对,收而杀之。但曹操未看书信是哪些人所写,就命人将其全部烧掉。正是曹操这份处世的大气,才聚拢人心,成就王图霸业。
袁绍:外宽内忌,败在脾气。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总是对部下发脾气,导致众叛亲离,郁郁而终。许攸原本效力于袁绍,他截获了曹操的催粮书信,于是劝袁绍夜袭许昌。但袁绍不听,加上许攸与曹操曾经有交情,袁绍认定许攸是奸细,恼羞成怒,呵斥许攸退下。让许攸不由得感叹:“竖子不足与谋!”袁绍不计后果,乱发脾气,导致许攸投靠曹操,军营机密全部泄露。凭着个人脾气,胡乱操作后,袁绍终于自食恶果,导致官渡战败,最后含恨而终。
人生的真意,其实就藏在三个“气”里。以和气待人,用微笑化解所有的阴霾,自然前途光明;将脾气掌控,做情绪的主人而非奴隶,自然无惧波折;用大气处世,拥有广大的格局和胸怀,自然万事皆安。
愿你我都能和和气气做人,开开心心做事,遇事不慌,做事不乱,容得下别人,看得清自己,不随便发脾气,用大气彰显格局,在自己的人生路上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