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在读的一本书丨让花成花 让树成树——读《小王子》有感作者:宫涛
书架上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已经翻阅过好多遍了,故事的情节早已倒背如流,但依然对它爱不释手。这本书看似讲述的是一则童话故事,实则处处道尽人生的各种无奈和遗憾,作者行文脉络中透露着的淡淡忧伤让人动容,特别是成年以后,这种感触更为深刻和强烈。
在不懂爱的年纪遇到爱。“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可惜你早已远去,消失在人海”,歌手刘若英的一曲《后来》唱出了多少人心底深埋的故事。小王子和玫瑰的爱情何尝不是这样,玫瑰爱着小王子,在他面前精心打扮、使小性子、吐露芬芳;小王子也深爱着玫瑰,日夜守护浇灌玫瑰的是他,小心翼翼为玫瑰撑起屏风的是他,亲手为玫瑰杀死毛虫的是他,不愿看到玫瑰哭泣的还是他,但他终究对这份爱理解得太迟了,直到他负气离开,遇到玫瑰园,遇见狐狸,他才开始懂得,玫瑰花倔强矫情外表下深藏着对他的款款深情和脉脉爱意,才发现没有任何一朵玫瑰花能够取代他心中独一无二的玫瑰花。小王子和玫瑰花都在用彼此的方式去表达爱、付出爱,却没考虑过对方需要什么样的爱,这种爱无疑是青涩的、懵懂的、令人遗憾的。但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不圆满、不如意,让这种不成熟的爱在经年累月的岁月洗礼中久久回响、令人念念不忘。
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书中说,所有大人都曾经是孩子,不过很少有大人记得这一点。作者在书中说,自己在六岁的时候,画了平生第一幅作品,一条蟒蛇正在消化一头大象,可当他把这个作品拿给大人们看,问他们怕不怕时,他们却说,“为什么一顶帽子会让人害怕呢?”他们看不懂,总是需要解释,当他把蟒蛇腹腔内部的景象画出来,他们却让他把画画放在一边,去关心地理、历史、算数和语法……这样的情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太多数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太过世俗化、功利化,以成人的思维、眼光、理念去教育和引导孩子,还打着“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的旗号,对孩子进行亲情绑架和情感勒索,殊不知这种行为无疑是在抹杀和阻断孩子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应该让花成花,让树成树,帮助年轻的生命听到内心的召唤,让心灵的亮光牵引着生命不断成长前行。但愿读过此书的大人们,能够自觉遵循教育内在规律,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不断培养孩子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重复的日子令人感伤。时至今日,书中小王子一天之内看了四十四次落日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那种孤独落寞的心境非夕阳西下、周遭无人的境况难以体味。与这种孤寂单调的生活相比,书中掌灯人的境遇更让人心生悲怆。掌灯人每天的工作就是不停地点灯、熄灯,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小王子很好奇,问掌灯人:为什么要把灯点亮了又熄灭,熄灭了又点亮?掌灯人答道:没有什么要弄明白的,命令就是命令。以前,看到这里,总觉得掌灯人太过教条和呆板。如今,才发现自己早已变成了故事中的掌灯人,每天晚上定好闹铃、早上按时骑车上班,到单位埋头处理一堆事务;每天下午骑着车子回到家里收拾一摊家务。在两点一线间,就像掌灯人一样忙忙碌碌、反反复复。曾经,我也被眼前一眼便能望到头的景象吓到过。可是,又能怎样呢,自己不过是尘世里的一粒尘埃,在早出晚归、看似碌碌无为的周而复始里,能够获取赖以生存的物质生产资料,能够在精力和能力允许的范围内不断提升和改造自己的精神世界,为他人带去美好、给自己带来改变,这也就够了。
总之,《小王子》是一部写给大人的童话书,蕴藏着人生的深刻哲理,诚愿每一个读到过它的人都能够在细悟故事、观照当下中,学会和所爱之人、孩子以及自己的内心和睦相处,真正让花成花、让树成树、让自己成为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