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冬读书心中暖
山东/谭哲胜
冬天的脚步悄然而至,大地披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花,给这个寒冷的世界带来了一份别样的温暖。在这温暖中,读着心爱的书,书中藏着一首首情愫,它们被雪花轻轻包裹着,悄然传递着一份深情。
在寒冷的季节,读书能温暖人的心灵,而与书友交谈,彼此的心跳声在寂静的空气中回荡,彼此的心灵相互交融,共同编织着未来的美好蓝图。
在这寒冷的冬天,偶遇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焦红军老师。那时他正在编辑《胶东散文年选》和《胶东散文十二家》,我在网上投稿后,不久焦会长就来信了,告诉我作品入选了。他告诉我说: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写作是阅读的根基,阅读可以天马行空,写作可以无法而法,但无论写什么,必须要量体裁衣。
当我收到书后,看到焦红军会长细心地给我做了修改,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内心感到非常惊讶,他收到那么多的文章,都肯定一一进行了修改,这是何等的耐心!让我从心里敬佩,我一个小人物,能得到大咖的认可,感到很荣幸。
不久他又来信了,信中写道:阅读要精读细读,而且要全面的阅读,掌握更多的知识,才能下笔如有神。一支笔写不出所有的语言,一双脚走不完所有的路。写作如闪闪的星链接,记录时代,互联你我。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要多读多看多写。
焦红军会长,为了让我多读书、多写作,给我邮来了他写的两本书,一本文学评论集《写作其实并不难》,一本历史人物传记《马鈺传》。并给我讲述了明代著名文学家宋濂的故事。
小时候,宋濂家里穷,买不起书,只有借别人的书,借回家白天看夜里抄。时值隆冬,滴水成冰,母亲告诉他,天这么寒冷,休息一阵暖和暖和再抄吧,可宋濂不顾寒冷继续抄,一直抄完为止。还有一次他要去远方拜访一位学者,天下起了大雪,母亲说,等好天再去吧!再说了,那位老师那里也早已大雪封山了,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坚持风雪再大都要上路。焦红军会长要告诉我的是,无论是读书还是写作,遇到任何困难,只有坚持,才能到达彼岸。最后焦红军会长用杨绛的一句话勉励我:“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
我的另一位书友宋向辉老师,也告诉我,阅读是必须的,只有多读书,才能掌握一定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中,才能得心应手。莫言曾说过:“最好的老师是阅读”。宋老师阅读量非常大,由于掌握知识多,而成为《华中文学》总编和《华夏诗歌新天地》主编。
我曾到他家里去拜访他,他的书屋藏书大概有五、六千册,他之所以能连续三届被评为《全国十大最美读书人》和《全国十大书香世家》,与藏书读书是分不开的。他告诉我说,《全国十大书香世家》最美读书家庭,必须是三代人,每一代人都有正规出版社印刷的自己写的书和诗词,他的母亲、他和他的儿子都出过书和诗词,这与大量阅读是分不开的。“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所以必须珍惜时间,“白发萧萧年八十,依然父子短檠灯。”就是不管多大岁数,读到夜深人静,也不足为奇。只要珍惜时间多读书,开阔视野,增长才智,积累知识,才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他给我讲了陈景润的故事。
陈景润在只有六平方的小屋,完成了“1+2”的研究。室内只有一张单人床,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其余全是研究资料和演算纸。寒冷的冬天,室内没有暖气,他索性穿一双厚厚的棉鞋,习惯把被角撩起盖住双腿,并用一百瓦的灯泡取暖。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破译了“哥德巴赫猜想。”
临走时,宋向辉老师又赠送我他写的三本书《诗韵心语》《诗语人生》和《诗林寻梦》。他不仅给我他的书,而且给全国各地的书友赠送六千余本。并告诫我,一定要坚持阅读,退休正是阅读好时光,多写多练,焕发第二个青春。宋向辉老师也用杨绛的一句话鼓励我:“书读多了,内心就不会决堤。”
不必介意冬天多么冷,总有一些事一些人能让冬天暖起来。有阳光就觉得暖和,有一本书就有了诗意,有一个书友就有了远方。
与书为友、与墨为笔、与君交谈,寒冷的冬天,也会变暖。
简介:
谭哲胜,山东省莱阳人,居住莱西。系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近几年在《诗刊》《中国乡村》《鸭绿江》和《中国建设报》《中国老年报》《中国应急管理报》等报刊发表作品八百余篇(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