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源于厚重的价值功能
——读叶清河长篇历史小说《秦皇山追忆》
邹天顺
为了喜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庆,清新区组织人力以文艺形式创作了一批“清新区红色文艺精品”,其中就包含了本土青年作家叶清河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秦皇山追忆》。
叶清河是一位对小说创作有着丰富经验的青年作家,他能够紧扣时代脉搏,以清新区秦皇山革命根据地旧址为中心,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走访调查,查阅资料、潜心研究本土的革命历史,反复构思,历时一年多,最终写成了这部红色历史小说《秦皇山追忆》,2022年5月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就技术层面而言,该书作者可谓匠心独运,例如,作者对作品架构、人物关系、对话方式等特色鲜明。再如,作者使用“开章”“续章”“再续章”的框架,不仅使小说在现实和历史之间进行灵活切换,而且还丰富了小说的意蕴,增强了小说的曲折性和可读性。
当然,该书在创作技巧方面还有很多值得称道之处,除此之外,我看到了该书尤其重要的一面,即它厚重的价值功能。概而言之,表现为:
一、追忆老区革命历史,厚植清新红色文化。
众所周知,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它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十分丰富的价值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层面:
一是历史印证功能,因为红色文化见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二是文明传承功能,因为我们了解过去,目的是启迪和指导未来,更是培育新的民族精神的时代需要。三是政治教育功能,因为红色文化倡导的是崇高思想境界和革命道德情操,传播其理念,彰显其精神有利于红色革命精神深入人心。四是经济开发功能,文化产业在现代积极结构中已成为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而红色文化则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专家组到革命老区秦皇山调研、考察、开发红色旅游线路为缘起,以解放战争时期原清远县秦皇山为根据地开展的游击战争为主线的《秦皇山追忆》,追忆了1946年8月—1949年10月,梁嘉、苏陶等革命家带领战士们发动人民群众与反动势力斗智斗勇,最后配合南下大军,解放清远县全境的革命斗争历程。
作为集中展现清远秦皇山革命根据地老一辈革命者,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光辉事迹的历史小说,作者叶清河在追忆过程中作了艺术化处理,例如,在史实基础上使主要人物更加以丰满,通过文学色彩的描摹使更多存在于“历史资料”里的人物栩栩如生地“活”了起来,让这些创造了革命老区历史的革命英雄人物走进了大众视野。这些都是该书的价值功能。
难能可贵的是,《秦皇山追忆》追忆革命老区这些历史事件,就是让子孙后代了解过去,让红色革命的精神深入人心,以启迪和指导未来,培育新的民族精神,最后将之凝聚成清远的红色文化。
二、深挖老区英雄故事,铸就本土革命文学
所谓革命文学,就是以革命为题材和主题的文学。它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为主要表现内容的文学作品,其目的是证明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合法性,主要体裁为小说。像我这样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人,几乎是读革命文学长大的,同时也深知这类小说的人物性格一般都比较单一,但他们都具有高、大、全的特征;从篇幅上看,不少革命文学卷帙浩繁,气势恢宏,具有史诗性。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革命文学发展主要是解放之后的十七年时期,即1949-1966年,其重要的作品有著名的“三红一创、山青保林”,包括《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山乡巨变》《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等。
而反映解放战争时期清远秦皇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历程的首部文学作品《秦皇山追忆》,当然属于革命文学。正如出版社所言:“粤桂湘边纵队在整个解放战争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过去这方面的作品挖掘得比较少。今天难得有广东本土作家以秦皇山革命老区为题材,创作出这部记录当地革命斗争历史的小说。”
作者叶清河反复多次走访秦皇山革命老区,收集和整理出了大量的革命英雄故事,并以秦皇山革命老区的这些壮烈而感人的革命题材创作出的红色历史小说,具有十分强烈的本土性,因此,《秦皇山追忆》也就成了反映解放战争时期清远秦皇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历程的首部本土革命文学。
革命文学是以革命故事为蓝本的,没有丰富的革命故事就很难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革命文学作品。《秦皇山追忆》挖掘出了很多根据地的革命故事,如苏陶带领一支十二人队伍以秦皇山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的故事;1949年10月,粤桂湘纵队司令员梁嘉带领秦皇山游击队到清远县城迎接南下大军,解放清远的故事等。
书中还刻画了一大批由英雄人物组列成的秦皇山解放战争群英谱,如秦皇山游击队中队长兼指导员苏陶,队副黄振中,特务长何洪,队员吴汉、梁登、苏巨等,以及广四清边大队长冯光,纵队司令员梁嘉,交通联络员霍理文,自卫队队员罗庆芝,创立武工队的黄日,还有袁荣、梁之瑜、郑肇端,堡垒户船底窝村民朱汉、太平平原村民增镜、秦皇山村民钟松、赖虾公,等等。其中的何洪、冯光、苏巨、赖虾公等人在历次反围剿的战争中壮烈牺牲。
秦皇山革命根据地这一大批老一辈革命志士,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抛头颅洒热血,其光辉事迹通过文学作品的描述和传播更广为人知,深入人心。
作为首部描写秦皇山革命根据地历史故事的革命文学,《秦皇山追忆》不仅是填补空白式的杰出,而且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自然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重塑老区革命遗址,打造秦皇红色旅游
红色旅游主要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红色旅游具有极强的个性特色,首先是鲜明的红色主题,它是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它突出两个结合: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的结合,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结合。其次是耀眼的红色文化,红色旅游线路和经典景区,不仅可以观光赏景,尤其还可以让游客了解革命历史,增长革命斗争知识,学习革命斗争精神以及培育新的时代精神。因此,红色旅游是一种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具有强烈教育作用的文化旅游。
跟其它旅游一样,红色旅游也需要旅游线路和经典景区,如革命纪念地、标志物为等载体。近年来,经过当地政府和有志之士们的多方探访与研究,挖掘与开发,在解放战争时期清远革命根据地所在地的秦皇山老区,兴建了粤桂湘边纵队纪念馆,修建了船底窝村游击队员朱汉旧居、粤桂湘边纵队司令部旧址,重新确认了秦皇山战场旧址,重新修复了秦皇山上的战壕旧址,塑造了秦皇山红色题材雕像,发掘了秦皇山上“藏兵洞”,等等,同时也收集了一大批革命文物,如苏陶派令、复制的粤桂湘边纵队连支三团团旗等。
令人兴奋的是,在作者写作这部小说的过程中,秦皇山区也正在推进发展红色旅游,在当地政府和驻村帮扶单位等的支持下,策划把革命老区的红色遗址、红色故事、红色记忆等提炼成红色文化,打造特色村和富有特色的红色旅游线路。不久的将来,秦皇山区这个具有光荣历史的革命老区,将会勃发出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革命的目的是消灭剥削与贫穷,我们开发红色旅游,既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先进文化和优良传统,激发子孙后代的爱国主义热情,同时也加快了革命老区的致富步伐。
因此,我认为,作为具有回忆性的革命历史长篇小说《秦皇山追忆》,在追忆出了清远的解放战争历史,追忆出了秦皇山革命根据地的一大批革命志士及其英勇事迹的同时,尤其追忆出了老区的革命历史,厚植了清新的红色文化;深挖出了老区的英雄故事,铸就了本土的革命文学;重塑出了老区的革命遗址,打造了秦皇山的红色旅游。
这,就是叶清河《秦皇山追忆》的价值功能。
2023年9月24日
(本文发表于清远市文联《飞霞》202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