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脉相承
文/李威
他不写关注现实的诗
他的飘飘悠悠的诗
是要流传后世的
我觉得他与我们这片土地上自古以来
从不对邻人伸一下援手
而穷其一生找寻良方
一旦找到,一下子,就普济天下
的大善人
一脉相承
神青赶读诗:
你想啊,写给后人看的诗,还关注现实干啥,现实对于后人来说没有什么关系也没什么意义。干脆迎合后人的口味得了。一步到位。
所以飘飘悠悠就飘到了后世。现实太沉重,反而飘不起来。
李威诗的第二部分是个比喻,是为第一部分服务的。但我愿把这一部分独立出来,取缔它的服务功能。我甚至想倒过来,让第一部分为第二部分服务。
第二部分是不援邻人,胸怀大志普济天下。行大善不行小善。
壮志干云真堪敬
至笃德善彻病宇
但真到了那时候,寻到了良方普济的时候,其实也没那时候,这就如秦皇帝嬴政寻找仙药,还没寻到,自己就死了。
不等救济良方寻到,自己就死了。回首往事,他不因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羞愧,因为他整个一生都献给了自己最钟爱的事业——为寻找普济良方而奋斗,他从不因小善而耽搁自己最伟大的目标。
——诗人神青赶
自横渡品诗:
一脉相承的基因,加上适者生存的土壤,一朵奇葩迎风吐艳。奇葩的世界总有各种各样的奇葩。奇葩所到,无花不谢。但也有那么几朵小花,在夹缝中昂首——“如果谁想用文学来粉饰现实,如果用文学来赞美某一个社会,我觉得这个作品的质量是很值得怀疑的”——坚持一朵花应有的本色。
要有正义感,要大伙一起上
文/李威
对,是法治社会了
但大伙儿若不一起把坏人打倒
怎么保证坏人被法办?
这次有点小失误
打错了人是因为
大伙儿一窝蜂冲上去时
有个冲在前面的人脚下一滑跌倒了
——诗人李威
神青赶读诗:
我琢磨着最后是把滑倒那人痛揍了一顿。法治了那个冲在最前面不慎滑倒那人。
大伙一起上维持法治,但法治似乎不喜欢维护大伙一起上。
法治是啥?最准确,最公正。大伙如果能做到最准确最公正,那法治机构还有何用?
唉,不要大伙一起上了,还是大伙一起下吧。
舟自横渡品诗:
若正义不是通过程序获得并且彰显,那么得到的结果无论如何高尚,都有可能成为反噬的利器。诗中的冲在前面的脚下一滑而跌倒了的人就是最好的例子。脚下一滑不过是一种象征,其囊括的内容可以是历史、当下甚至将来的一切违背群体思想的人的言行举止,乃至所思所想。就如那个荒诞年代,刚刚还是振臂一呼的革命的干将,转眼已是必须打倒再踩一脚的反革命顽固分子了。
“大伙一起上”,完全符合勒庞“数量,即是正义”的灼见和警示。他认为“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群体盲从意识会淹没个体的理性,个体一旦将自己归入该群体,其原本独立的理性就会被群体的无知疯狂所淹没。”殷鉴不远,奈何引以为戒者寥寥。
老吴
文/李威
大领导及其
随行众人、陪同众人
已经在我们单位视察了很久了
大领导一边迈着方步
一边挺起胸腹指点江山
一众随行不是频频点头
就是在小本上速记
看院兼清洁工老吴
不知从哪,忽然出现
走到大领导面前,俯下身
我们吃了一惊
平素寡言少语
见领导躲得远远的老吴
今天是怎么了
却见他从大领导脚边
捡起一个小铁碗
回身走开,丢下一句:
我怕你踩了我喂流浪猫的小碗
舟自横渡品诗:
要我说,老吴出现的正是时候,我们不过是自作多情,虚惊一场罢了。
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但领导身边的人总是犯低级错误,时常低估大领导的气量,终究是不应该的。但凡大领导大到一定程度,肚子里终究是可以放得下一片树叶的。事实上,领导也非常地乐意临场发挥,加一些戏码,以彰显自己的体察入微、关怀备至。我们也因此多了拍手鼓掌的机会,岂不美哉?不过,凭老吴的个性,想必也不会吃这一套。别看老吴平素寡言少语,他的心里可是清楚得很——大领导是一朵红花,红花就少不了绿叶来陪衬。至于花开花谢,老吴早已看淡。作为清洁工,他扫过的枯枝败叶,还少吗?当然,他救过的流浪猫应该也不会少。
此诗的画面感非常强烈,领导及众人的形象跃然于纸。让人有春风拂面之感。春风到处,江山绚烂。可是,诗人以老吴为题,显然是对这一幕的不屑。
李威拿捏宏阔场面的技艺非常高超,他把整幅画尺给了满满的高大上、正能量,却着力于低微、纤弱。在他眼里,老吴像隐者,也投射了诗人的影子,或者说诗人以及诗的出现,忽然中隐含着必然。
冒着饭碗被踢翻的风险,救下更弱者的饭碗,与聪明的众人相比,老吴的笨拙格格不入。也正是老吴的突兀,把众人推向前面,历史的画卷因此而丰满,但这些都是李威笔下的留白,老吴才是灵魂。仿佛老吴在为众人抱薪,然众人从来是红光满面,数不清春风几度,岂可因老吴的出现而煞了这片风景独好?也许,只有流浪猫知道,见领导躲得远远的老吴是可以亲近的人。
——诗人舟自横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