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川 牛遐想(散文)
季志林
朋友办了一个秦川牛养殖场,因我从事农业工作多年,便邀请我同去牛场看一看,同时希望我、能提出一些发展建议。
牛场建在山脚之下,六栋牛舍坐北朝南整整齐齐排列两行,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活动场上那一头头膘肥体壮的秦川牛,它们在温暖柔和的阳光下或卧或站,显得十分悠闲自在。我暗自感叹这位朋友真是一位有识之士,能耐着性子在山沟里办起规模养牛场实属不易!
感叹之余又产生了许多联想……
一
牛曾经是人类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好伙伴,先是食其肉,后为使其役。
鲁迅说: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
这是典型的低成本,高回报,牛是支持人类发展的奉献者。
我赞美牛的性格:忠厚、无私、踏实、倔犟!
只要拉上套,就会全力前行,决不后退半步,尽管有时也会挨鞭子,但仍然埋头苦干任劳任怨!
春天耕耘,秋天收获,既可犁地,又能拉车,一年四季,牛都辛勤地奔波在广袤的田野上,
它不像马那样张扬奔放,高调嘶鸣,也不像驴那样桀骜不驯,动不动就乱发脾气,它好像只会低着头奋力前行,一步一个脚印,十分的坚定有力!
牛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每天伴着晨风下地,披着夕阳收工,总是不知疲倦默黙奉献。为此,牛也获得了人类许多赞誉:奋力冲刺的拓荒牛,坚韧不拔的老黄牛,忠于职守的孺子牛!
而牛得到的是什么呢?
青草中稍加些精料,牛就会十分满足!
即使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之后,牛也会把全身贡献给人们:牛肉可供食用,牛皮能制作皮衣皮鞋皮具,牛骨能做禽类动物饲料,牛黄是一种珍贵的中药,甚至牛粪也是农作物生长必不可少的有机肥料。一头老黄牛,全身都是宝!
我赞美牛,牛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崇敵牛,牛的品德是我们做人的楷模!
我歌颂牛,牛是勇敢的拓荒者,虽然奉献很多却默默无声!
我喜欢牛,牛是坚定的耕耘者风雨无阻沉稳前行!
我们这个时代,多么需要牛的精神!
老牛自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
二
中国的养牛业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大规模养牛以供食用,远在周代,就有“择良牛献主”的记载。公元前284年,燕昭王联合韩、魏、赵、楚等国攻打齐国,面对兵力多于自己数倍的强敌,齐国大将田单集中了上千头牛,角缚利刄,尾扎浸油芦苇,摆成火牛阵大胜五国联军,足以说明当时的养牛业已十分发达了。随着铁制农具的出现,牛就逐步登上了农耕文明的历史舞台,成了帮助农民耕作和运输的主要役畜,而拥有牛的数量也成了国力的象征。
关中平原的八百里秦川盛产秦川牛,根据目前出土的文物显示,秦川牛形成的年代大概在唐代。其特点主要是:头方正,萝卜角,颈短厚,肩峰高,蹄圆大。因其役力强,产肉多,肉质好而久负盛名。秦川牛体格高大,骨骼粗壮,肌肉丰满,体质强壮,四肢结实,背平腰宽,毛色以紫红色居多,犟劲足,力气大。既是理想的使役畜,又是优质肉牛,其品质位列中国五大黃牛之首。
自古以来,关中平原就具有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土壤松疏,雨量适宜,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自然环境,因而关中平原也是历朝历代的重要粮仓,伴随着农业的发展,畜牧业应运而生,经过驯化的秦川牛也就成了人们耕作的好帮手。公元前126年,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了苜蓿种籽,关中地区广为种植,用以喂牛,从而推进了秦川牛品种的改良和养殖规模的发展。秦川牛的养殖区域也逐步扩展到了甘肃的平凉,庆阳,河南的豫西等地区。
三
人民公社化时期,陕西秦川牛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那个时期各生产队都有集中的饲养场地,并有专门的饲养员。而牛、马、驴、骡等大牲畜存栏数量和体格状况更是各生产队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看一个生产队的富裕程度时,“一看庄稼二看牛,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有一群膘肥体壮的秦川牛一字儿排开拴在晾晒场,社员们都会觉得腰杆硬多了,按规定耕牛不得私自屠宰,即使老弱病残丧失劳动力确需宰杀,也须经社员大会讨论过,有些地方甚至还得报上级批准。因此,各生产队都非常重视养牛,尽管土地资源有限,但也要留足饲料种植面积,大量种植苜蓿饲养秦川牛。每年夏收,所有麦秸都要垛起来留作干饲料以备过冬。
饲养员的选配也很有讲究,必须挑选懂得牛的生活习性且有喂养经验责任心强的人担任,饲料以干麦草为主,春夏秋三季拌以适量的青饲料,如鮮苜蓿、青草等,用铡刀切碎和干草搅拌即可。农谚“寸草铡三刀,无料也上膘”,说明对饲养员的铡草技术提出了很高要求,用铡刀铡草每次入草不得超过一公分,入草者首先把一大堆草码整齐,然后单腿跪地另一条腿和双手配合一点一点将草送进铡刀之内,入草者和拉铡者必须密切配合,送草要稳,拉铡刀用力要猛,既要铡得细还要保安全,这是一项绝对的技术活儿,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我们队上的饲养员一边铡草一边还和人聊天,那种娴熟自然的操作过程绝对会让人惊叹不已。
而春季的青草来源主要是发动社员打青草。少年时期,每到放学之后,我们总会成群结队到田野里打青草,每个人结结实实的装满一担笼后送到饲养室过秤,然后按重量记工分,那个时候生产队社员收入全靠工分,尽管年纪幼小,为了多挣工分,我们在课余时间常年坚持打青草,无形中也为队上的生产做出了一点小贡献。
饲养员是一项既辛苦又细致的工作,全队的家当交给他们几个人,担子可是不轻。每天要下地割草,铡草,拌草,饮牛,垫圈,闲时还要把牛全身上下梳理一遍以保持毛色光亮,简直就是牛的保姆。牛是反刍动物,每晚丑时是牛反刍的重要时分,从而使食物能够得到充分的消化和吸收,此时还得起来给牛喂水。所以人常说“当个饲养员,每天不得闲”。辛苦归辛苦,但只要看到每个牛吃得肚子滚圆时,他们的脸上不由自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四
上世纪九十年代,陕西省每年都要举办一次赛牛大会,各县市牵出最健壮的秦川牛参加比赛,参赛选手多以公牛为主,一个个体型髙大,毛色光亮,肌肉发达,健壮威武。陕西人过事爱排场,自然也要将其披红挂彩,并挂上小碗般的铜铃铛,一路走过来,牛自威风凛凛,人更容光焕发,过往行人无不投出羡慕的目光。赛牛场上,一头头参赛选手雄赳赳气昂昂站立成行,整个赛场就成了火红的一片。前来观摩的群众更是人山人海,纷纷围着自己喜欢的的选手评头论足,赛场气氛极为热烈。而省上的评委们则根据参赛秦川牛的身高,体重,毛色,各主要部位体征等标准给予评分,综合评出名次。第一名被称为“冠军牛”,俨然成了赛牛大会的主角,又是照像又是摄像,牛的主人此时也十分风光,与牛一起分享获奖的感觉,省上领导亲自颁奖并合影留念,足以让他回到村上美美的夸几天了。而没有获得名次的县市就显得异常失落,毕竟全省的赛牛大会是检验各县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面子比奖牌更重要啊!所以暗暗下决心,回去以后一定要认真抓好畜牧业发展,明年说什么都要拿回个奖来,人家都在发展,咱也不能被拉下。
这样的赛牛大会持续了好几年,对当时的畜牧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许多工作其实就是比出来的,关起门来自我欣赏还可以,走出去和先进地区或者先进技术比较,就知道差距有多大了。现在有不少地方讲经济社会发展时往往喜欢自己和自己比,今年和去年比,缺少横向比较的精神和勇气,如果能自觉地向先进地区看齐,使工作的起点和发展目标更高一些,岂不是可以发展得更好更快一些?
这些年陕西省再也没有开过赛牛大会,但我仍然期盼着那种争先创优的竞争意识和工作氛围能够回归!
五
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春播秋收耕地锄草等一切农事活动已逐步由机械代替,除了少数山区因立地条件太差不便机械化作业之外,关中平原上已很少看见秦川牛的身影了,即使在渭北山区,也因为当地有关封山禁牧政策的落实,养殖业逐步实现圈养,再也没有牛羊满山坡的景象。如此,秦川牛已基本完成了作为使役牛的历史使命,重新回到了历史的原点,成了人们餐桌上的美食。这样一来,广大农民因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再使用耕牛而弃养,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又使大量秦川牛遭到宰杀,秦川牛的生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以致于国家不得不采取措施保护秦川牛种质资源。
秦川牛从出生到成年一般需要两年,和近年来引进的肉牛品种相比,生长较慢,周期较长,生产成本无疑较高,而资本的趋利性致使一些商家宁可选择其他品种也不饲养秦川牛,这就使得秦川牛的发展更加面临绝境。如果不加以保护,总有一天,秦川牛将会从我们的视野中彻底消失,我们倡导的老黄牛精神也将会日益淡化,这对一个民族来说是十分可悲的。
然而秦川牛在关中大地扎根极深,因其肉质非常细致,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口感好,具有独特的大理石纹且纹路清晰有致,千百年来,深受关中地区群众喜爱,即使不再使役,作为肉牛也是极其优良并具有民族特色的黄牛品种。当前国家已出台措施保护其种质资源,大力发展基础母牛,企业界中一些有识之士也积极参与到秦川牛保护事业之中,以繁殖扩大基础母牛群体为目标大力发展工厂化养殖,如此,我们似乎又看到了秦川牛产业发展的一丝希望。
从小在关中平原长大的我十分怀念幼时的生活,清晨,勤劳的人们早已在田间耕作,宁静的田野不时传来耕牛“哞一一哞”的一声长叫,似乎在迎接太阳的升起,又好像是对新的一天生活的期盼,总让人感到意味无穷。傍晚,一队队耕牛伴随着劳累了一天的人们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远处的村庄夕烟袅袅,关中平原暮色苍茫,那简直就是一副副美妙的田园耕作图啊!
秦川牛曾经为陕西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深深地喜爱秦川牛。
但愿秦川牛能获得新生!
但愿老黄牛精神长在!
作者简介:季志林,陕西省咸阳市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
北京中宣盛世国际书画院研究员;
北京润墨斋书画院高级院士;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陕西省咸阳市作家协会会员。
著有长篇纪实文学《大漠生命线》,
其军旅小说,诗歌,散文,书法作品多次获奖。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