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著名作家吴勇老师的长篇历史小说《国之宝桢》(第十五辑)「飘舞的剑」(4891辑)
第 二 章 穷且益坚
一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丁宝桢经过了连续两年进京参加会试失败之后,与妻儿举家迁进平远州城。
平远府城的山青水秀是遐迩闻名的。数十座绿树点染的独秀山峰象珍珠般撒落在府城内外,数十处泉水永不停息地喷涌。发源于城南十里外的卜牛河流过了两条山岭夹峙的一块狭长田坝,进入府城后,纳入了城内诸泉,出城后又与城西的大方河会合,再北向流进了贵州最大的河流乌江。到过桂林的人说这里的山象桂林的山,到过苏杭的人说这里的水象江南的水。因此,又有“桂林山水甲天下,平远山水胜桂林”之说。康熙五年,满清政府正是看中这里的山青水秀,才在这里始建了平远府城,康熙二十二年,在平定吴三桂反叛势力之后,撤府建成了远州。而历年的知府知州总兵副将又不肯辜负大自然给予的得天独厚的环境,组织军民按照儒、释、道三教各自的教义,兴建了数十处寺观殿宇,这些建筑往后又经历了三百多年的风雨,有的毁损了,有的经过历代保护留存了下来,成为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中首推始建于康熙八年的财神庙,再就是东山寺、鱼山忠烈宫、文昌宫、文庙、斗姥阁、回龙庵、隆兴寺等等。除了财神庙是在镇压黑龙潭的基础上修建以外,其余的都或依山或傍水而建,无不体现出了人文与自然的美妙结合,四季温暖如春,空气清新湿润,环境幽雅安静,是一个十分理想的人居之地。
丁宝桢骑马,谌玉蓉和两岁的孩子坐轿,还有一个挑夫挑着行李。——全家来到了平远州城。
美丽的州城,处处风景如画——
财神庙壮丽巍峨。
鱼山精巧秀美。
东山挺拔雄奇。
文昌阁在东湖辉映着倒影。
廻龙潭响声若雷…………
全家到了州城,稍事筹备,丁宝桢租了一座黑柱红壁小青瓦的房舍,办起了一个私塾学校,挂着一块醒目的白灰木牌:琼选学馆。
这一天,教室里传出来小学生们的朗朗读书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室内有二十多个学生,都在张大喉咙背书。
丁宝桢将手一挥:“好了,现在给大家讲孔圣人的一段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什么意思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说的是我们要象尊敬自己的老人一样尊敬别人的老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说的是我们要象爱护自己的儿女一样爱护别人的儿女。这就是尊老爱幼的君子之道。大家明白了吗?”
学生们一齐说:“明白了——”
除了学文外,丁宝桢还给学生们开武学课。
场院中,学生们围成了圈子。一身红色劲装打扮的丁宝桢为大家作拳术示范,如鹰似虎,动作娴熟;
丁宝桢舞剑,寒光闪闪,剑风嗖嗖;
学生们频频叫好。
丁宝桢:“武术之道,在于两条。第一条是要走正道。江湖上的花拳绣腿去到战场上多半要吃亏,所以要学正规师传的本事。第二条是勤学苦练。诚所谓熟能生巧,不勤快怕吃苦是成不了气候的。今后我们的武学课大家一定不要旷缺,办得到办不到?”
学生们齐声:“办得到——”
学生们散列成炼武队形,由丁宝桢带着操炼棍术。
这样,从道光二十六年起,二十七岁的丁宝桢在平远州城开馆授业,招收了第一批学生。他的学馆既学文又学武,他讲学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便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在州城之内有着很高的声誉。如果沿着这条教书的路走下去,他一定会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好教师。
但是,对丁宝桢来说,他念念不忘的还是有朝一日到北京去,取得会试的成功。还在牛场家中的时候,他就打定了主意,除了办好私塾学校教书外,要到有过一面之交的田良羿老先生家去,恭恭敬敬地拜田先生为师。求田先生指点一条足以奏效的科考进士之路。
安家开馆不久,丁宝桢就去拜见民间隐士田良羿先生。
田良羿已经八十岁了,须发皆白,却神清气爽,很有点仙风道骨的味道。听了丁宝桢的自我介绍之后,他就对丁宝桢说:“你的祖父丁必荣我知道。年青时候我们有过交往,我们算是世交了。”
丁宝桢:“田先生,直到今天,晚生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两次会考都不中。八股文我虽然不喜欢,但既然是块敲门砖,既然是非要做好不可,我都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晚生自己觉得两次的文章都是不错的。可就是考不中。田先生可否指教,晚生今后当如何努力?”
田良羿:“两次写的文章看得到吗?”
丁宝桢:“会试的文章是带不出来的,出来以后晚生回忆重写,大体是一样的。晚生带来了,敬呈先生指教。”
田良羿接过文章,浏览了一遍,微笑道:“你这文章若是放在宋朝王安石手中,必中无疑。即使是放在三十年前,也是会中的。今天却是未必了。”
丁宝桢:“望先生指教。”
田良羿:“而今大清天下已有不安之兆,可谓山雨欲来风满楼,朝廷也是感觉到了的。当今圣上励精图治,崇尚西学,想使全中国得以强大。而要如此,就必须有一批新派人才。这不能不反映到科考上来。所以,老朽以为,朝廷在会试中选裁已今非昔比,对文章自然有与过去不同的标准。简捷点说,八股文章这个旧瓶,在今天要装上改革的新酒。老朽猜测,这个动向,其他举子早有所闻,也早有准备,然后再临场发挥得好,也就中了。而你,独居边远,信息不灵,抱着老一套去做,自然不中了。”
丁宝桢:“聆听先生教诲,晚生顿开茅塞,大有彻悟了!”
田良羿:“历次会试已中文章,都有刊行出售,你买了没有?”
丁宝桢:“晚生未能考中,心中怨愤不已,实是没有买它艰苦回来了。”
田良羿:“这样你也不对了。知己知彼方可取胜。别人成功与自己的失败两相对照,你就可以悟出道理来了。”
丁宝桢:“晚生回来后也失悔没有在京城时买上一本。”
田良羿:“那倒不要紧。本州每届进京赶考的举子总有十几个,你同他们切蹉一下就是了。”
丁宝桢:“晚生谨从师教。”
田良羿:“再有一句话你可要记住,考试不中,不要怨天尤人,也不可垂头丧气,应有水滴石穿的韧性,屡试不第,不第屡试,总结经验,一往无前,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以你已有的才华,金榜题名是早迟的事了。”
丁宝桢:“晚生深谢先生鼓励。”
田良羿仔细地为丁宝桢相面后说:“丁宝桢哪丁宝桢,你确有公卿之象,只可惜老朽不能看到你飞黄腾达的那一天了!”
丁宝桢:“先生鹤发童颜,必定高寿。若晚生有幸得中,必来拜谢先生。”
田良羿:“老朽已经年过八旬,无病自康,有病则危,难说什么时候就撒手人寰了。不过今天见到了你这个未来的公卿,死而无憾矣!”
丁宝桢激动地跪下:“先生教诲没齿不忘!”
图片提供:浙江农林大学学生周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