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记实
原47军140师419团三营8连四排十一班
班长 刘志军
(原创首发 回忆录)
五
人的一生,有许许多多的机遇和挑战。
协拍电影《延河战火》和南泥湾开荒,对140师的广大指战员来说,无凝是一次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刻。
那是1977年初春,部队的正常工作,就是退老迎新。老兵退伍工作刚刚提上议事曰程……部队突然接到全师协拍《延河战火》的紧急任务。一声令下,全师出动,我140师一万四千多名指战员全员出动,统一由电影导演部全程指挥调度。
这是一次全新的作训命令。司令部不能指挥全军去向;后勤不能保障军需……伴演红方的军政人员,由导演部配发了“八路灰”军装,换装的那天,干部战士互相望着新军装,他望着你,笑一笑……你望着他,笑一笑!一夜之间,好像回到了战火连天的抗曰战场……。
全师安排了五个特写镜头,在导演部选定的古战场,一次左荫蔽,一次右荫蔽;一次左冲杀,一次右冲杀——在隆隆炮声中,红方战士冲入敌阵,完成聚歼任务……。
作者参予了五个镜头拍摄全过程。拍完《延河战火》,一切恢复常态。全师长途奔龚,开进荒无人烟的又一处新战场——再战南泥湾。
这次全师的任务,就是按军部的统一步署,削平一座山头,填平两道沟,再造一片良田。三个团在九龙泉附近安营扎寨,摆开了开荒战场。
一场生龙活虎的开荒会战开始了。三个团分别架起了广播,宣传战地㨗报……419团的电影组组长沈明同志,架起了广播和照明设备,由我一人,即当采编,又当播音,随时播报劳动进度,及时表彰开荒劳动中涌显出来的先进班组及英雄个人。
在南泥湾这片老一辈开垦过的热土地上,今天轮到下一辈军人从头再来,奉献青春活力。全师各营连班排,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他们和时间赛跑,一天三班倒,昼夜连轴转,在最短的时间之内,争分夺秒,光荣完成垦荒任务……。
一纸退伍命令,传到了南泥湾。当我接到来之团部的退伍命令后,真像五雷轰顶,一时间大脑一片空白……个人有千般不愿,万般不舍!旦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恋恋不舍的我,离开了热火朝天的南泥湾,离开了浪花奔涌的九龙泉,从此告别了火热的军营……。
作者简历
刘志军,生于1952年5月。高中学历。退伍军人。农民,自由拟稿人。作品散见各相关报章杂志和网络平台。所著长篇小说《敦煌赤子》发布在都市头条,颇受读者喜爱!作者联系电话:13309374620;通联详址: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七里镇新三区38号楼2单元502室;作者姓名:刘志军;手机网名: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