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不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理想人格追求,立德、立功、立言,谓之三不朽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孔颖达疏:“立德, 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此三者是虽久不废,流芳百世的。在中国历史上,做到上述“三不朽”的,只有两个半人,他们也被称为中国的“两个半圣人”,即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孔子和王阳明各占其一,曾国藩只算半个。
二、圣人是指谁、老子为什么不是圣人
在儒学的王道信仰中,把人的境界分为五等即:圣人、贤人、君子、士人、庸人。”圣贤即是圣人与贤人的合称,不仅指品德高尚,有超凡才智的人。通常是指被认为实践了儒学价值观的贡献历史和社会的人物。“圣贤”的地位其实是由历代学者通过史书和官方祭祀制度确认的,而非个人的认同。
圣贤之人是在儒家思想规定的范畴内产生的。必须在儒家思想范围内贤明。这里关键是“儒家思想”这个方面,脱离了儒家,就不能称之为圣贤。就好像道家——老子,因为他的思想脱离了儒家,所以就算他非常贤明,那也不能称为圣贤。
三、评价领袖不能与古代圣人相提并论
中华上下五千年,能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只有两个半:孔子、王阳明,曾国藩(半个)。此种提法,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这是对中华上下五千年长远历史中人物的评价定论。
对于现代历史中的人物(当然是最杰出的人物.革命领袖)评价定论,不会与几千年历史中的杰出人物(圣人)相提并论来进行评价。革命领袖是人不是神,既不能圣化,更不能神化。
现代人有现代人的评论评价,如对领袖的肯定评价。见中国共产党章程及领袖们对前领袖的评价。如习在纪念毛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习在纪念邓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国共产党章程反对个人崇拜。将领袖任意吹捧、拔高、圣化,甚至进行神化,不是对领袖的褒扬和赞赏,反而是庸俗和亵渎。中国共产党领袖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反对形而上学,反对唯心主义。
四、坚持历史、科学、全面、实事求是,正确评价
好听不好听的都要听,“如果尖锐的批评完全消失,温和的批评将会变得刺耳!”我泱泱华夏,巍巍中华,具有5000年光辉历史、光荣传统、文化、文明。中华民族乃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海纳百川,恢宏大度,气势磅礴,非小江小河,非庸俗猥琐。更是要广纳诤言,不惧诤言,不怕流言,不屑谗言。
自有人类以来,逐渐演变形成并有了社会和国家。对任何社会和国家,对任何人,对任何事的看法和态度及评价,都必须本着历史的全面地科学实际,理性客观。任何事物都有利就有弊,关键是正确区分是否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坚持唯物主义,坚持一分为二的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事物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从而把握好度,使之适中,不偏不倚,过犹不及。
广纳忠言逆耳的诤谏之言!无论任何个人,还是集体;无论任何组织,还是国家,都愿意听好听入耳的话。赞美和颂扬,容易入脑入心。相反,尽管是诚恳的忠言逆耳的诤谏之言,都不太愿意接受。这是人类不分肤色和种族,共有的通病。但也不是一概而论,随着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会为所共同倡导的正义取向而改变。好听不好听的都得听!是必须的,哪怕是迫不得已……随着社会进步,以及社社会和文化的多元,广泛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发出的不同的声音,势在必行,大势所趋。
赞扬本是好事,是一种正面的鼓励。但也容易使人飘飘然,趾高气扬,忘乎所以。指责,抱怨,反对,甚至污蔑和攻击,虽然不是好事,更不被人接受,却能使人愤怒反击,使人警醒深思。
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任何事物都要辩证的看待。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福祸互为因果,互相转化。有时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变成好事。关键在于如何正确的看待和正确的处理。
如果赞美之声,歌功颂德之泛滥,只能赞扬,不能批评,不能实事求是,不正确对待,就有违背我党批评与自我批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对党和国家实在是不利,危害极大。那样会助长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以及官员腐败等。
如果只听一种声音,对于事物本质和真相缺乏了解,就不能对客观事实作出正确的判断,那样是很危险的。无论是对于个人、组织、乃至国家,都是极其有危害的。“如果尖锐的批评完全消失,温和的批评将会变得刺耳。如果温和的批评也不被允许,沉默将被认为居心叵测。如果沉默也不再允许,赞扬不够卖力将是一种罪行。如果只允许一种声音存在,那么,唯一存在的那个声音就是谎言(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一个开放的社会是多元的,歌功颂德不可少,但绝不能缺少批评。只有两者互补相得益彰,才能构成一个完美的社会。“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让人讲话,天塌不下来。”“不论什么人都要接受批评和进行自我批评。“共产党要能听得进尖锐批评,要允许人民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自由思想和发言,要鼓励健康、宽容的讨论氛围,鼓励解放思想、观念创新,防止扣帽子、打棍子。”我们要本着科学客观,实事求是地接受人民群众的意见监督和批评。
今日之中国,国泰民安,繁荣昌盛,人民生活逐步富裕,国家逐渐富强。但我们还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尤其是与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和短板需要补齐。承认差距,知不足才能前进,奋力追赶。要自信,不要自满,绝不能看到成就就捧,吹上天,亢奋到极点至头晕,姓什名谁,忘了还是叫中国,以为是超美第一了;遇到问题和困难就踩,就一无是处,消极抱怨,萎靡不振,糟糕的一塌糊涂……
既要肯定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以增强自信,又绝不浮夸到妄自尊大,忽视差距,忽略还存的困难和现实需要解决的诸多问题。“知耻而后勇,知不足而后进”。只有知不足,才能真正为强大中国努力拼搏,为实现中华复兴而努力奋斗。为国昌盛,为民福祉,反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敢于诤谏,针砭时弊,此乃人民之兴,国家之兴,是忧国忧民之举。国家应倡导兴之,绝不能排挤抵制废之。翻开中国的辉煌的历史,在中国历史上有谏臣,所谓谏臣,就是直言规劝谏诤之臣,一般都是忠君报国,刚正不阿之士。如唐朝之魏征、房玄龄、杜如晦、明朝之杨继盛、袁可立、春秋之介子推等。
中国是包容并蓄的国家,是开放的国家。中华民族更注重文化文明多元,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奉行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等等传统的优秀文化文明,是当今中国显著之标志。
虚无实有2023.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