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著名作家吴勇老师的长篇历史小说《国之宝桢》(第十三辑)「飘舞的剑」(4879辑)

十二
丁世棻同儿子一样心情难过。儿子在二十三岁时就考中了举人,这样小的年龄中了举人,不仅在贵州省,即使在全国范围来说都是极其罕见的。这也就助长了父亲对儿子考进士必中的信念。就因为自信能够在家里接到进士喜报,丁世棻又挨延了一些时日,为的就是尽早得知喜讯。
但是,寄予了最大希望的儿子还是第二次名落孙山回乡来了,给父亲带来的是又一次失望,那脸上的阴影总是久久不能消除。

丁宝桢正眼也不敢对着父亲,他很内疚,参加去年的正科朝考虽然未中,但是还可以以没有经验来解释,而今年的恩科朝考依然不中,就说明自己的确太差了。全平远州第一、全大定府前茅又算得了什么?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放到天子脚下一比,自己也就相形见绌了。啊,父亲,孩儿辜负了你老人家的希望了啊……
晚饭是在无言的悲忿中吃的,丁宝桢半口也不想吃,父亲和同桌的另外三个兄弟——丁卓选、丁恩选、丁魁选,还有父亲的堂兄弟丁岩斑和丁宝桢的同窗好友王雨生,谁都不想动筷子。两个母亲和几个媳妇带着孩子们在另外一桌,也都一言不发,就连五岁的儿子丁体常和三岁的女儿丁体娟以及其他孩子要大人夹菜的时候都是细声细气的。
这是全家又一次希望的破灭啊!
父亲突然高声武气道:“尔妈胜败乃兵家常事,焦哪样愁哪样?”说话间给丁宝桢夹了一个辣椒鸡块,倒了一杯酒,严令道,“给我吃,给我喝,宝桢!你们几个,都给老子端起酒来!”
四弟兄都站了起来。父亲也站了起来。
父亲一一地打量着儿子们,说:“来,碰一杯,坐下来,给你们念一副对联。干!”
众弟兄听了父亲的号召,与父亲同干了酒,大家一同坐下后,父亲才以一种格外庄重的音调款款吟诵出了一副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斧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心尝胆三千铁甲可吞吴
丁世棻读了一时没有说话,而是又一一地巡视了儿子们的面情一遍,才问道:“你们有谁知道,这对联是谁作的?”
几个儿子都摇头说不知道。结果只有丁宝桢说:“孩儿在州城同几个举人去过一个名叫田良羿的老先生家,见他有副中堂,写的就是这副对联。由于是第一次见面,不好问,到现在也不知道是谁写的。”
丁世棻:“这副对联是蒲松龄写的。知道蒲松龄是哪个吗?”
丁岩斑回答最快:“写《聊斋志异》的那个嘛。”

丁世棻:“你这个家伙,就是读聊斋志异读多了,才到现在连秀才都考不取啊!不过也真让你说着了,真是蒲松龄老先生写的这副对联。那么知道吗?蒲松龄老先生在十九岁就在县、府、道的秀才考试中都名列第一。可是往后一直考了三十多年,就是考不取一个举人。直到七十多岁了才补了个岁贡生。想起来都可悲可怜。”
丁岩斑:“我倒是觉得蒲老先生的狐鬼花妖写得太好。”
丁世棻:“《聊斋志异》的故事举世公认,不消讲了。不过现在讲的是老先生这副对联。他本来是以此激励自己的科考之路,虽然始终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这种坚决态度值得我们学习。既然是有志者,就要像楚霸王一样,有破斧沉舟的决心;就要像越王勾践一样,有卧薪尝胆的意志,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丁岩斑:“大哥你举的这个例子好倒是好,可是蒲松龄老先生有了这样大的决心,自己为什么考了几十年连举人都考不上呢?”

丁世棻:“这里头就有讲究了。老先生考秀才的时候,题目叫《蚤起》,顾名思义,就是要你阐述孟子在《蚤起》里面所讲的那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科举考试考八股文,要求你得揣摩圣贤语气,代圣贤立言。蒲松龄老先生却写成了一篇人间世态的小品,完全不是什么八股文。照那时候的规矩这是难以考上秀才的。但是偏偏遇到了三试的主考官是山东学政施润章。而施润章却是个并不赞成科举规矩的大诗人。他被蒲松龄的文章所感动,竟然在蒲松龄的卷子上签了八个字:观书如月,运笔如风,取了全省第一。好了,这老先生从此就误以为考举人考进士也这样考就是了。谁知后来的主考官都不是这样的态度。老先生连考了十三次,终究没有考出头,”说到这里,丁世棻提高了嗓音,“大家明白该怎么办了吗?”
丁宝桢:“明白了,父亲。往后孩儿继续下功夫备考之外,按照科考规定,继续攻读圣贤书,练熟八股文,我想我不会像蒲老先生那么迂偏,总有一天会考上进士。”
丁世棻:“很好。你们几个呢?”
众弟兄也都诺诺称是。
讲过了这番话,丁世棻也觉得自己心里好过了许多。

图片提供:浙江农林大学学生周舒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