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作为一个(退休)教育工作者,张效东老师的蓝田文化研究特别是王维研究无疑是成效卓著的。在他的团队的不懈努力下,王维的辋川走向全国,辋川的王维走向世界。
这篇五年来的工作总结,不仅解读是什么,阐释为什么,而且直言干什么,怎么干。正如张老师所说:“我们瞄准了地方文化挖掘、研究、梳理的大目标,静下心,埋下头,一个课题一个课题地攻克,一个脚印一个脚印的前行,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课题的突破和众多的研究成果。”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爱故乡是一切文艺赤子的共同价值观。都市头条《四月芳菲》推送这篇文章,希望对地方文化研究工作者有所帮助,让我们一起聆听张会长讲话。
在庆祝蓝田县王维四吕文化研究会成立五周年
暨首届理事会年会上的五年来工作报告
蓝田县王维四吕文化研究会会长 张效东
(2023年12月 24 日)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全体理事:
第一部分 五年来工作成绩
过去人们形容新中国建国的基础,有一句有名的话叫做“一穷二白”,用这句话形容我们研究会初成立面临的局面也是挺合适的:“一穷”是说没有一分钱的经费来源,“二白”是说我县历史上地方文化研究基础非常薄弱,很多方面都是空白。例如,历史上我县从没有过一部在全国范围有影响的地方文化专著。以王维辋川文化为例:王维隐居辋川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蓝田地方文化非常厚重的一页。而蓝田地方史志对此的正式记载、编集,是从16世纪初明弘治年间回籍官员荣察纂修《辋川志》为标志起步的,可惜这本开山之作与同纂的蓝田首部县志弘治《蓝田县志》一并失传了,这对王维辋川原始史料的保存和传承,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缺失。由于地方经济贫穷和文化教育落后,加之对王维辋川文化重视不够,嗣后330多年都没再编纂过辋川专志,直到晚清道光年间,才有了知县胡元煐主持编纂的《重修辋川志》。但由于事隔久远,原始资料断代,这本专志虽勉为其难作出了一定努力,但资料的丰富性、完整性、准确性等方面,都是差强人意的,诸如关于王维墓址都没有明确的记载而直接空缺;二十景的记载连20个数目都凑不齐,且大都是只记其名而不志其址;其他记载空缺、模糊、矛盾、混乱之处也不少。民国文史考古专家陈子怡批评其志“考订舛疎……张冠李戴,触处皆是”。本轮王维辋川文化研究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起步,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历史的列车运行到了新的世纪,时代赋予我们这代人以总结过去、开创未来的历史使命,这也是还历史旧账、填补学术研究空白的义不容辞的重任,需要我们知难而上,奋发努力,为历史、为全县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研究会成立后,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对于王维辋川文化遗存、遗产作了系统、全面的挖掘、梳理和研究。经过研究会成立前后近10年的艰苦细致工作,基本摸清了王维辋川文化遗产的底子,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包括有:通过反复深入的社会调查,找到了已湮灭在历史尘埃中的王维墓遗址;通过文献考证和现地勘察,确定了王维孟城坳故居遗址的具体位置和绝大部分“辋川二十景”的原址,其中就有按照王维、裴迪诗文线索奇迹般地从地下挖出了王、裴饮用过的金屑神泉;紧扣王维诗文,梳理和还原了隐居辋川期间王维母丧丁忧、迫受伪职、表庄为寺、回捐职田、责躬荐弟等重大事件的原委真相;对历代辋川纪念碑石和名人游记作了重点译释和解读。同时,在厘清王维辋川隐居生活状态、历史文化遗存、文学绘画作品的同时,对王维隐居辋川留下的精神遗产,也开展了深入研究,如剖析、揭示了历代文人雅士普遍赏慕、追摹王维的“辋川现象”背后的文化解读和诠释;总结了所谓“王维辋川样”所代表的高士形象、文雅风流、吟游酬唱、桃源情结、仕隐相谐等雅文化精神内核和人格范型;启动了将王维辋川恬静、闲适生活方式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工作程序。
2023年8月7日CCTV10首播
纪录片《诗画终南·辋川行》
在此基础上,撰写了几十篇学术论文,为王维辋川景区文旅开发积累了几十万字的文宣和背景资料;撰成了7部文化研究学术著作并有望在2024年内正式出版,包括有:张效东著《王维辋川寻踪》、韩诠劳编著《新编辋川志》、刘弈著《重修辋川志校注》、《钱起蓝田诗校注》和《钱起研究》,朱永林著《历代辋川诗集注》,樊念龙著《音乐家王维》等;为县政协编著了一部兼有学术系统性和宣传普及性的《蓝田吕氏乡约,溯源与传承》;经常到学校、机关、社区、军营开展讲座,并将蓝田文化讲座举办到了深圳道南书院、西安国际港务区灞河景区公司、向阳警卫营等县外之地,让蓝田文化宣讲登上了西安交大、西北政法大学、陕西电院等高校讲堂;几十次组织县内外王维文化爱好者到辋川实地考察;编辑了6个年度卷共100多万字的会刊文稿,编发了几百期数百万字的公众号宣传文章;组织了有数千人次参加的辋川、蓝关古道文化考察活动;支持、参与了10余次中央和省市电视、广播、报纸有关王维辋川文化的节目摄制、新闻编采、现场直播等。
我们的上述工作,推动王维辋川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出现了新局面,大大提高了王维辋川和蓝田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我们的研究工作也得到社会各界和各级媒体的关注与肯定,并获得了9上央媒的殊荣:中央电视台以我们的研究工作为重点素材摄制了6部纪录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共3次对我们的研究工作作了报道。省市媒体也多次报道或进行广播电视直播。我偕同研究会3位副会长刘弈、韩诠劳、朱永林,携带以研究成果撰成的4篇6万余字的学术论文,参加了在西安举行的“中国王维研究会第九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我并应邀在大会上作了主题报告,我们的辋川研究成果被认为是本届大会和全国王维研究的一个亮点,填补了王维辋川文化学术研究空白。
2021年11月6日,蓝田王维研究会4位会长应邀参加中国王维研究会第九届年会暨国际王维学术研究会
第二部分 文化研究成果举例
蓝田是文化资源大县,其地域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是全省很多县份不可企及的,其中部分文化更是在全国范围具有唯一性和至高性。所谓唯一性,就是指只有我县独家具有,例如华胥氏陵、蓝田猿人、蓝田玉、文姬墓、王维辋川、四吕乡约等;所谓至高性,是指具有最高的级别,最高的程度和最广泛的影响,例如蓝田玉是四大古玉中最为有名的,王维是中国山水田园诗人的标杆,吕氏乡约被称为“天下第一约”,蓝田猿人是亚洲北部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直立人化石,华胥氏陵也是神州大地上的唯一并被称为民族祖母陵。可见我们说蓝田文化底蕴深厚,不是随便说的,是有着充分而坚实内涵作支撑的。有这么多这么好的地方文化,我们不但要认识它,热爱它,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它,弘扬它,利用它,使之成为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进步,尤其是促进旅游开发的宝贵资源。不是常说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吗?为此,这些年我们瞄准了地方文化挖掘、研究、梳理的大目标,静下心,埋下头,一个课题一个课题地攻克,一个脚印一个脚印的前行,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课题的突破和众多的研究成果。这里,我给大家举出10个容易说得清的例子,也可称之为“文化研究成果十事例”吧。
例一:为蓝关准确定位,把蓝关又从商县夺了回来。
蓝关古道无人不知,但要问蓝关在哪里,恐怕绝大多数人都说不上来。前些年在旅游开发热中,为了争到韩愈“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史迹,邻县炒出了一个观点,说当年韩愈所经蓝关在商县,就是秦时的峣关,就是现在的牧护关。严重的是,我县也有出版物跟着这样说,以至于影响到陕西地方志馆编印的汉、唐《长安词典》竟赫然写道:“峣关,故址在陕西省商州市西北,今牧护关附近,因近峣山而得名。”蓝关就是蓝田关的简称,蓝田关,蓝田的关,却怎么被搬到了外县?但人家说蓝关在商县,却是有理由和说辞的,他们是依据唐代贞观年间地理著作《括地志》中的这句记述:“蓝田关在雍州蓝田县东南九十里,即秦峣关也。”蓝田县城距蓝桥的距离,据民国《续修蓝田县志》是45里,蓝桥距牧护关旧时标称45里,按“蓝田县东南90里”推算,蓝关的所在,自然就是非牧护关莫属了。
2023年8月9日CCTV10播出
纪录片《诗画终南·韩愈的蓝关》
那么,我们现在所说蓝关古道的“蓝关”究竟在哪里呢?“关”就是关隘,指险要的关口,关卡,都是凭险而设易守难攻,故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而蓝关,正是由峣山梁上三处最险要的关隘组成:即由峣山东端陡坡中间的“筝坡关”,西段的陡坡七盘坡中腰的“鸡头关”,和居于二者之间起联络和支援作用的“六郎关”三个关隘,共同组成了30里长的一条军事的防卫线。也就是说,蓝关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所以现在只有遗留下来的筝坡关、六郎关、鸡头关3个关址,而“蓝关”只有地名而无具体遗址。历史上,这条由峣山梁上重重关隘构成的军事防卫线,使蓝田成为首都长安的东大门和关中的东南屏障。
例二:韩湘不是韩湘子!
蓝关古道因了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千古名句而闻名遐迩。这首诗本是韩愈写给赶来蓝关伴行的侄孙韩湘的,原诗题就是《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但由于传说中八仙之一的韩湘子修道的蓝桥碧天洞距离蓝关不远,社会上广泛流传有韩湘子早就预言韩愈有进谏遭贬、阻雪蓝关之灾,韩湘子有意等候于此并趁机劝度了韩愈的故事。那么,韩湘子到底得是韩愈给写诗的侄孙韩湘呢?
其实,八仙韩湘子是有真人原型的。真人韩湘子,字清夫,唐代人。擅吹洞箫,拜吕洞宾为师学道。蓝田地区传说韩湘子是在蓝桥碧天洞修道成仙的,故碧天洞也叫湘子洞。在距湘子洞不远的蓝桥河村,有可能就是韩愈贬官阻雪蓝关的旧址所在。但传说故事中,韩愈诗中的“侄孙”韩湘,却硬被升高辈分说成是“侄子”韩湘子,并演绎出这样的故事:韩湘子有“解造逡巡酒,开倾刻花”的奇术,在韩愈贬官过蓝关之前就为其叔父韩愈表演过酒樽生花、花间出了对联“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不解,韩湘子暗示说“事情不久可见灵验”。后韩愈遭贬,到了蓝关遇到大雪封关,于是想起韩湘子的话猛然醒悟,于是就把这句话写到诗里并由此而“悟道”了等等。其实韩湘子和韩湘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人。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韩湘,字北渚,为韩愈侄十二郎韩老成之子,少聪颖,强记好文,登长庆三年进士,官至大理丞。”可知韩愈侄孙韩湘是考取功名以求做官的人,并非修道出家者,与神仙韩湘子是没有任何瓜葛的。但由于二者姓名相似,修道与阻雪的地点也相近,一般人就认为上述传说故事可能是因无知弄混了,或是无意附会的。其实这背后还是有更复杂的意识形态社会原因的。据学者考证,由于韩愈排斥佛老而不惜贬死,故而佛教方面编造出“大颠禅师化韩愈”,道教方面则造出了“韩湘子谶韩愈”,来抵消韩愈故事所带来的社会影响。据古籍文献考证,开倾刻花、花出诗联的故事情节,是唐末具有佛家思想的文人段成式,在其文言小说《酉阳杂俎》中虚构的情节,但关于主人公只说是韩愈之远房子侄而未载姓名。到了北宋,刘斧在他的小说《湘子作诗谶文公》中,进一步有了名字“韩湘子”。明代的王世贞稍加点窜,又将此事辑入《列仙全传》,韩湘的“户口”遂正式迁入了“仙籍”成了八仙之一!而“韩湘子作诗谶韩愈”之说,对韩愈的忠贞形象和其蓝关诗的精神价值,是有着伤害和贬损的恶劣作用的。我们作为蓝田地方文化的守护者,就是要通过严肃、严谨的学术考辨,把被颠倒了的历史再颠倒过来,捍卫、弘扬韩愈光辉的蓝关精神。
例三:辋川地名真谛。
专门介绍、谈论王维辋川文化的文章和著作里,常常要解读“辋川”地名的含义。“辋”的词意,查字典,是说古代车轮外围的圆框叫“辋”。那么,辋峪为何以“辋”为名呢?常见的解释有三种:一是说辋河弯弯曲曲的形如车辋;二是王维文章曾说过“辋水沦涟”,有人就说辋水的波纹回旋如车辋状;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解释“辋”时这样说:古时辋河众多支流汇入欹湖,从高处看,犹如车辋一样。这些说法到底那个对呢?
我们在开展王维辋川文化研究的同时,也把解读辋川地名列为研究课题。经检阅文献资料和实际考察,得出的结论是:以上三种说法都不靠谱。只有明代蓝田退休回籍的监察御史李东,把这个峪道为啥叫辋川的真谛说清楚了。李东曾写过存世最早的一篇辋川游记《辋川记》,里边记述他走过三里阎王碥进入辋川峪道后,有这样一段话:“(峪道)忽然开朗,团转周匝,约十数里,如车辋然。”李东这里说的“如车辋然”的地段,就是过了三里阎王碥后再继续南行“约十数里”的一段山谷,这正是今闫家村到山底村之间的辋川盆地的一段。李东描述这里的地形地貌,用了一个形容词“团转周匝”。团转者,绕着周围转圈也;而环绕一周,叫做一匝。团转周匝,是说构成这一段峪道的四周山峦围成了一个圆圈形。四周峰峦“团转周匝如车辋然”,这才是 “辋”的真正内涵!用现代白话表达,就是——环列辋峪盆地四周的山峦呈现圆圈状,犹如一个巨大的车轮——这就是“辋”的真正含义。现在你若站在位于辋川盆地中心地点的河口村辋河大桥上,眺望远处并转体一周,就会看到四面列阵的青山手拉手,肩靠肩,围成了一个偌大的圆圈,俨然一个巨大的车轮。
但你站在辋川盆地中央所看到的这种群山环列合围似辋的景象,却是辋峪所独有的,在秦岭北麓的其他几百个峪子是见不到这种景象的。为什么?这是由辋峪的地理特点决定的。辋川号称是秦岭七十二峪最宽最平的峪子,其他秦岭北麓大大小小的几百个峪子,都不像辋峪这么宽,这么平。别的峪子由于都比较狭窄迂曲,没有辋川腹部这样开阔的视野,看到的往往是层峦叠嶂、荫天蔽目,所以就不会有远眺群山环抱似辋的视觉景象。而辋川的“川”,也为辋峪所独有。秦岭北麓几百个峪子,名称中带“川”字的只有辋峪。辋川的“川”,就是平川之意。秦岭北麓这么多的峪子,大多崎岖陡峭,也只有一马平川的辋峪,才真正配得上名字中的这个“川”字。所以,用“辋川”作为这个峪子的名字,真是量体裁衣,量身定制,再恰当不过了!
例四:欹湖消失之谜。
唐代时,辋峪盆地中央曾存在过一面十里大湖,从王维的诗文可知,这里曾有过碧波荡漾、渔舟往来、荷花绕岸、鸥鹭纷飞的旖旎风光。由于地方史志资料空缺,故欹湖的形成始于何时无从考究。其形成原因可能是:辋河流过地势平缓的辋峪盆地,因辋峪口收紧,或辋口因地震、滑坡等原因形成堰塞,从而在闫家村以南的辋峪北、中段数公里长的辋河河谷渟滀形成一个巨大的水洼,由于湖底由上游向下游倾斜,被王维称作“欹湖”(“欹”是不平的意思)。让人不解的是,对于欹湖这样规模的一面大湖的存在,仅仅是在宋之问、王维、裴迪诗文中出现过,县、市、省各级古代地方志书皆失载。而中唐以后涉辋川的众多诗文游记,直至明隆庆首部《蓝田县志》中,再也没有关于欹湖的描述和记载。欹湖形成的时间之谜,也许永远无解,但关于欹湖涸于何时的问题,我们在查阅了大量史料后推知,欹湖是在王维去世后不久,最多不超过20年时间内消失的。证据是:王维身后来辋川游衍并留下诗作的诗人有钱起、李端、耿湋、温庭筠、元稹、白居易等,他们的笔下都没再出现有关欹湖的文字。其中李端《雨后游辋川》诗对辋川作了全景式描写,写到了村墅、泉井和长着花草的田野,但却没有关于欹湖的描写,说明很可能欹湖在这之前已不存在了。李端卒年约晚王维20年,故可断定李端游记辋川的时间,应在王维故去后年代不多时,最长不超过20年。尤其是白居易分别于元和十年(815)和长庆二年(822)贬谪浔阳和迁官钱塘,两次都是穿行辋峪并当晚借宿在辋川尽头的王维故居清源寺,但诗人写的7首纪行诗,却无一字写到欹湖,合理的解释也只能是欹湖这时已不复存在了。唐以后有关辋川的诗词、游记等,自然再也没有了涉及欹湖的记述,如北宋苏舜钦的《独游辋川》诗句“数里踏乱石,一川环碧峰”,只见辋河滩的乱石和山峰环列的川道而看不到欹湖了。
我们知道,王维隐居辋川十多年,前后在辋川共住过两个地方,前期的居所遗址在现在的官上村,王维称作“孟城坳”,有诗句“新家孟城口”为证。这个庄子的前主人是著名诗人宋之问,我们把这个庄子称作“王维孟城庄”,具体遗址在今官上村村西广场处。这个孟城是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所建的驻军关城,到王维入住时已成为居民聚集点。避世禅修求静的王维,后期移住到偏僻出尘的辋峪尽头飞云山南麓辋河北岸,即今手植银杏树处,我们称其为“王维飞云山庄”。王维于临逝世前上表朝廷,将这个山庄捐为佛寺,初名清源寺,后改名鹿苑寺,有僧人住持并一直存续到上世纪60年代末向阳公司建厂房时被拆毁。但在全国范围里,包括王维研究专家学者在内的外界对此并不十分清楚,对于王维辋川庄的认知,基本是一本混乱的糊涂账:一方面,有“孟城坳(庄)”“辋川庄”“辋口庄”种种说法,让人弄不清王维在辋川到底有几个居所;另一方面,又把孟城庄和飞云山庄混为一谈,如唐《国史补》就说:“王维得之问辋川别业,山水胜绝,今清源寺也。”在挖掘研究梳理王维辋川文化中,我们通过现地调查和文献考辨,在确定了王维孟城庄遗址的具体位置之外,还取得了以下两项学术研究成果:
一是澄清了有关“辋口庄”的误说和误记。王维诗文中从没说过有自己有“辋口庄”,但王维在《孟城坳》中有诗句“新家孟城口,古木馀衰柳”,其中的“孟城口”,被《旧唐书》误解为“辋口”,于是便有了误记:“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遂致后世竟以讹传讹地多出了一处“辋口庄”,五代末宋初画家郭忠恕的《临王维辋川图》就在辋川二十景之外,多出了一个景点——辋口庄。其实,孟城距离辋川谷口有6公里之遥,根本不可能也称“辋口”;而真正的辋口,窄狭险峻的地形被当地人称为“阎王碥”,不可能也从来都没建过什么山庄。但也有的把辋峪的终端也称谷口,亦即里口,如王维自己就有“贫居依谷口”的诗句。在这个定义的前提下所说的谷口庄或辋口庄,其实就是指王维飞云山庄。总之是从没有过什么“辋口庄”的。
例六:王维墓是怎么找到的?
王维终葬辋川,史料有明确记载,《新唐书·王维传》说:“母亡,表辋川第为寺,终葬其西。”意思是,王维母亲亡故后,王维上表将飞云山山居捐为佛寺名清源寺,王维去世后,就埋葬在清源寺的西侧。在这之前,王维母崔氏于天宝九载(750年)去世,被安葬在清源寺以西约700米的白家坪村东头的大片墓园里,因一直有墓塔存留,被当地人称为“十亩母塔坟”。上世纪60年代末向阳公司进驻此地修路时该坟被掘毁。但从清代某个时期开始,王维墓冢消失,历代县志、明清游记和解放后的三次文物普查,对王维墓址出现各种混乱不一的记载,一说王维与其母墓俱在“母塔坟”墓园;一说在白家坪村东60米处;一是说王维墓在向阳公司八车间处。说东说西,莫衷一是,王维墓址遂成历史疑团。
2018年初,在一次召集崔氏墓开挖目击者的采访座谈时,我针对村民描述该砖券墓的尺寸说了句感叹话:这个砖墓这么大啊!随之有村民说:这还不算最大的,银杏树那儿向阳公司挖地基时挖出的那个砖箍墓更大。银杏树那儿!砖券大墓!我立即联想该墓有可能是王维墓。经褚文西、白明夷两位知情村民指认地点,并与现今唯一健在的开挖现场目击者段秀琴反复交谈,得以了解到该墓葬被挖开的状况和现场发现三只小碗的情况。因这个墓址与《新唐书》有关记载相吻合,砖券墓形制又很大,我们基本确定其为王维墓。2022年3月末,我们会刊《蓝田文化研究》编辑部,收到了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戴应新先生的一篇来稿。令人惊喜的是,这篇名为《辋川唐墓出土文物》的文章,叙述的是作者知情的上世纪70年代初省考古研究所派员到辋川鹿苑寺遗址附近观察古墓开挖现场并收缴唐代文物三只小碗的经过。
据上述两次涉及鹿苑寺古墓的有关情况,我们做出了以下判断:第一,村民目击所见向阳公司施工挖开的墓室,和省文管会专家去看的“唐墓”,应当是同一时期开挖的同一墓葬。第二,鹿苑寺墓葬与60年代开挖的母塔坟崔氏墓,在砖券墓形制较大、墓砖规格相似、出土有小碗等唐代之物方面极为相似。第三,此墓址与《新唐书·王维传》以及明清辋川游记多种历史文献记载相合,并可排除当地人墓葬的可能。综合以上因素,我们遂将此墓葬确定为王维墓并写了考辨论文。王维墓的历史疑团终于被解开了,这也为下一步建造王维纪念馆奠定了基础。
例七:“辋川二十景”是怎么找到的?
王维把他和诗友裴迪游吟辋川20处名胜之地的共20首组诗编成《辋川集》,这被称为中国山水田园诗歌的巅峰之作。这20首组诗吟诵过的20处辋川名胜地,被后世称为“辋川二十景”,享誉古今,驰名天下。但一千多年来,时代变迁,沧海桑田,二十景已经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其遗址多无从辨识了。在挖掘王维辋川文化过程中,我们把寻找“二十景”作为重要研究课题,长时间地付出了很多辛苦和努力,终于找齐了其中的15处。那么,这些已面目全非的遗址,是怎么样被一一找到并确定了的呢?我们遵照的方法是:以王维、裴迪辋川诗文为主要依据,适当参考史志记载、古今游记文章和中外学者研究成果,凭借人、地、事皆熟和时间不受限制的优势,大量走访当地群众,进行拉网排查式深入考察,结合有关地理水文历史资料,在弄清古今地形、水文变化的基础上,确认每一个景点的位置和范围。这里边最重要的,是在王维裴迪的诗文中寻找线索,因为这是当事人的第一手材料,是最为可靠的。这里举一个寻找金屑泉的例子。
辋川山泉星罗棋布,沟沟岔岔都有,但哪眼山泉是王裴笔下的金屑泉呢?但裴迪的《金屑泉》诗却间接地为我们提供了寻觅线索:“萦渟澹不流,金碧如可拾。迎晨含素华,独往事朝汲。”诗告诉我们,这是一眼大泉,因为只有出水量大,才会渟滀成较大的泉面而有“萦渟澹不流”的感觉,并有足够面积反射阳光形成光斑灿灿的情景。更重要的是,诗还告诉我们,这口泉离裴迪自己的居所很近,因为他能在大清早方便地独自一人前去取水。王维有一首《赠裴迪》诗写到他和裴迪“日日泉水头,常忆同携手”,也证明这口泉就在裴迪家附近。那么,只要知道了裴迪的家所在,金屑泉就有了一个明确的寻找范围。王维写诗称裴迪的居所为“裴迪小台”。那么这个裴迪小台在哪里?裴迪诗《北垞》自己回答了这个问题:“南山北垞下,结宇临欹湖。每欲采樵去,扁舟出菰蒲。”裴迪说,我在南山侧的北垞下面,建了一座房屋邻近欹湖。每次去打柴,就驾着小船穿出门前的湖滨水草丛。诗里说的南山,是指华子冈一带的山峦。北垞在今闫家村东南,即原县水泥厂旧址处。按诗意,裴迪小台位于北垞之下、欹湖之滨,即以前蓝田县水泥厂的原址。这个地方很容易找到了。但此处及其周围四五百米直径范围内,现在并没有泉。经走访老人,被告知:这儿原先是有一眼很大的泉的,水泥厂南边的那道干涸的小水沟,就是曾经流泉水的沟渠。但自从多年前水泥厂进驻后,这口泉就消失无踪了。
我们据此分析:既然是一口体大水旺的泉,泉眼处就必然有人工围成一定形状的砌石。于是,我们带上工具,沿这道干沟,在北去裴迪小台约80米一段看似可能有泉的地方开始了刨挖寻找。前一天无功而返,第二天,巧逢一村民在附近干活,经他热心指点,在这个干水沟离裴迪小台约50米处(靠近水泥厂抽水塔)的地方,找到了一个被废弃的地下设施。刨去浮土,揭开盖板,一个宽2米、长4米、深3米的蓄水池被挖出来了,一汪池水,清可鉴人。原来,当初水泥厂建厂时,曾将此泉改造成与抽水塔配套的全封闭蓄水池,以供全厂百十号员工生活之用。金屑泉终于被找到了!
真相是在我们团队的努力下得到追究考证并被还原的。《蓝田文化研究》2018年下卷刊登了蓝田县文管所所长、会刊副主编阮新正《蓝田馆藏辋川碑石简介》一文后,我们收到了王维研究学者、西安文理学院教授张进的一条微信,说他们在一次看画展中,她发现“辋川真迹”的落款不是“郭忠恕”。而西北工业大学刘天琪博士认为是“郭宗昌”。这条微信引起了我们的重视。我立即布置会刊副主编刘弈、阮新正查找郭宗昌的相关资料及其与《辋川图》的关系。经过一段工作,问题基本搞清楚了。阮新正副主编在网上搜索出吉林大学博士论文中有郑璐的《明代郭宗昌及其金石史研究—兼论关中金石圈形成及影响》,文中有郭宗昌的详细介绍:郭宗昌(?~ 1652),字胤伯,华州甘泉里(今华县县城)人,明末清初学者。屡试不第,隐居乡里。擅书法、篆刻、金石鉴别,著有《金石史》、《印史》等。刘弈副主编又从《文渊阁四库全书提要》检出了郭宗昌特长金石碑刻的有关情况。特别是郑璐文中称,据《续华州志》第三卷载:“郭宗昌所书《辋川真迹》藏于蓝田县”。刘弈曾是蓝田县书法协会副会长,对各种书体都有所研究。见到以上资料后,除了确认“郭宗昌”的草体署名外,他又把拓片上的篆书钤印放大,仔细辨认,确认是 “胤伯”二字,和郭宗昌的“字”也对上了号。后来,我们在有关资料中又发现了一个佐证:清人翁方纲诗《和鱼山题‘辋川图’石本》有“摹本二郭题一郭,池阳藏本咸阳镌”之句,原句下有注:“郭忠恕临本……郭世元重摹,郭宗昌题首。”自此,真相大白,一本近200年的糊涂账,终于算清了。
大家都知道四吕祖籍河南汲郡(今河南卫辉县),是父辈时迁居蓝田的,但迁入之初落脚地点却成了迷。我们也曾多方查找史料记载,并多次深入到传说中的乔迁地三里镇乔村和吕氏家族墓园所在地三里镇五里头村实地调查,但皆无有明确指向性证据。若说乔迁地是在乔村,而家族墓园和家庙却远在七八里之外的五里头村,这完全不合常理呀。对此,无论是文献史料还是民间传说,均无任何可以说得通的解释。带着这一疑问,终于查到了一个很有价值的古代文献:明代戴珊根据实际考察撰写的《吕氏祠堂记》。据该文所记,县北五里许(即今五里头村南头),也就是吕氏家族墓和家庙(祠堂)的附近,曾有一个名叫“吕氏庄”的村子存在,但在明代以前很早时,吕氏已举族消失,家谱失传,后裔已无从考证,吕氏祠堂也沦落为富豪人家的耕牧之地了。这份明代文献解开了吕氏迁来蓝田落户在哪里的疑团。既有“吕氏庄”之说,且该庄和吕氏墓园、家庙俱在一处,那么这个吕氏庄必是汲郡吕氏乔迁蓝田的落脚点无疑了,今之五里头村不言而喻也就是四吕故地了。作为外地迁入的豪族大户,将村、墓、庙三位一起设计成一个整体庄园,顺理成章,合情合理。另据我们在距离吕氏墓园最近的五里头行政村赵沟自然村的调查,该村现今的靳、杨、张、王等近20余个姓氏居民,全都是外来迁入户,迁入时间不超过200年。据此,似可推断:现今五里头赵沟村居民的祖上,正是在北宋吕氏家族因故消失、吕氏庄不复存在的情况下,陆续从别处迁入而世代繁衍成今之五里头赵沟村的。那么,吕氏迁居到蓝田待了多长时间,就举族消失没了踪迹?由于宋代蓝田还没有地方志,吕氏族谱也失传,故没有留下有关记载。但从吕氏家族墓地的使用年限,还以推知大抵情况。吕氏家族墓园10多年前被发掘,据考古发掘报告,墓地使用时长共37年,上起北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下至北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北宋是1127年灭亡的,吕氏家族墓地停止使用的时间比北宋灭亡的时间年早16年。应该是在这16年时段里,吕氏家族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可以想象,蓝田沦陷、政权易主后,作为前朝重臣、朝廷要员的吕氏家族,自然有被举族夷灭之虞。从家族墓的停止使用,和戴珊文记载的墓园荒芜、家庙仅存废址且因无主而沦为豪族之手等情况来看,吕氏家族应该是在家族墓停用之后、北宋灭亡之前的这16年时段内的某个时间点,举族搬离了吕氏庄。从公元1111年往后吕氏家族墓地再也没有使用过的事实,可知该家族从此再也没有返回居住吕氏庄。离开吕氏庄后的吕氏族人去了哪里?对此,目前也未见到有关史料记载。但根据当时曾出现的北宋朝廷南渡、北方士族大量南迁的历史大潮(即后世所称的“衣冠南渡”)推测,最大可能也是随潮南迁了。但南迁后,在蓝田及其它地方是否还遗存有家族余续或别的支脉?这仍需继续挖掘研究,期待有新的史料记载和其他证据被发现。
蓝田四吕的老二吕大防,是北宋著名的学者型政治家,执掌相印8载,公忠廉正,国泰民安,历史上评价很高,被称为贤相。但他却成了北宋王朝残酷党争的牺牲品,71岁时被贬岭南,死在南贬途中的江西信丰县。清《嘉庆重修一统志》记载信丰县南山金文寺有吕大防墓。10多年前发掘蓝田吕氏家族墓时,发现吕大防墓是一座空墓。前些年网上又流传有广东潮州澄海某地也有一座吕大防墓。一公三墓到底是咋回事?而大防贬途死亡也原因不明。于是,我于2020年初专程去岭南作了次长途探访,并荣幸地获得了吕氏岭南后裔提供的宝贵族谱资料。根据这些资料,并参阅有关史料,“一公三墓”的疑问终于解开了:原来,在贬吕大防、刘挚、苏辙、范纯仁等旧党到岭南后,继任的奸相章惇建议皇帝派人去岭南以“访察”名义将这些旧党人士全部杀死。而吕大防的儿子吕景山坚持要护送老父去岭南,为了避免父子一块被杀的厄运,吕大防“纵饮而薨”,即用纵酒自杀的办法来保全唯一的儿子。大防于半途逝于江西后,为避奸害,吕景山不敢运棺北归蓝田,便扶柩一路南下。一直到了南海边一个传为吕洞宾修行之地的水吼山,于是葬乃父于这处“先祖圣地”。这里现在属于汕头市澄海区上华镇。吕景山安葬老父后,就来到水吼山以北6公里的仙门乡,置地建村,取名东林,后又叫吕厝村,从此隐居粤东。后吕大防平反,朝廷赠吕景山赐进士并派任知县。之后吕氏后裔在岭南开枝散叶,世代繁衍。吕氏后裔不忘祖训,继承发扬了蓝田吕氏诗书礼乐的门风,后世中书香门第博得功名者不少。他们把中原文化带到了荒僻的沿海地区。瓜瓞绵延,吕氏后代在潮汕已发展成名门望族,至今已传至35代,据说人数有数十万之众,遍及南粤闽赣和港台海外。我那次在吕氏后裔的指引下,亲去水吼山瞻仰和祭奠了被修复一新的吕大防墓。据吕氏后人说,澄海这儿的墓是吕大防真身墓,《嘉庆志》记载的江西信丰吕大防墓,是当地人出于对吕大防的同情和景仰而修建的纪念冢。而蓝田吕氏家族墓地中的吕大防墓,则被考古队定为衣冠冢。
第三部分 下一步要做的10件事
我们成立地方文化研究会的初衷,是要发挥我县得天独厚地方文化资源优势,通过有组织、有目标地挖掘、梳理和研究,让这些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真正绽放光辉,使之成为推动地方社会发展进步的软实力。而直接终极目标是促成王维辋川、四吕乡约等具有全国影响和国际文化标杆意义的纪念馆的建成。我们深知道阻且长,但坚信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无论前面有多少艰难险阻,都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坚定地走下去。前面回顾了过去的工作,下面讲下一段工作的打算,我把它总结为“做好10件事”:
第一件事:大张旗鼓地、持续不断地开展以王维辋川、四吕乡约文化为重点的地方文化宣传工作,促进地方文化振兴形成热潮。让全县人人都知王维,爱王维,人人会背几首王维诗,知道吕氏乡约纲领四句话及其内涵,以蓝田有王维辋川为荣,以蓝田有四吕乡约为傲,向外人介绍家乡,言必称王维,话不离乡约。为此,要继续办好泛学术性会刊《蓝田文化研究》,在继续坚持同名公众号微信平台的学术性、严谨性的同时,又新申请开办了另一个更亲民、更接地气的微信公众号《辋水沦涟》,将大量刊发文友们的原创或推荐的有关蓝田地方文化的文史作品。继续坚持文化讲座进学堂、进机关、进军营、进社区活动。我们这次扩建的百人理事会和以后每年一届的理事年会,就是加强群众性宣传工作的一个重要举措。在座的各位,人人都是热爱蓝田文化、热心社会公益的自愿者,“春江水暖鸭先知”“近水楼台先得月”,大家既是蓝田文化研究成果信息最早的知情者,也是坚定的支持者和热情地宣传员,让我们携起手来,让蓝田地方文化花开得更艳,果实结得更多!
第二件事:继续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王维辋川和蓝关古道文化考察活动。这类活动过去每年都组织过若干次,实践证明确是吸引县内外省内外各界人士、提高王维辋川、蓝关古道和蓝田县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好办法。
第三件事:在全国范围开展一次“我爱王维,我爱辋川”主题征文或诗歌竞赛活动。
第五件事:积极筹措资助资金,争取已经成稿的前述我会学者的七部文化研究学术著作能在2024年度正式出版。
第六件事: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资金支持,完成“王维辋川恬静、闲适生活方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逐级申报工作。
第七件事:积极建议政府职能部门,在蓝关古道的三大关隘遗址、七盘坡垭口、风门子、摩崖石刻、主要观景台以及辋川二十景遗址处,设立遗址标识碑,并提供可以通过二维码链接阅读的景点介绍、学术考证、民间传说等内容文字。
第八件事:在全国范围开展与王维辋川、四吕乡约有关的题咏字画、楹联诗词等文物征集工作,以充实纪念馆馆藏。
第九件事:加强与有关大学和终南学社、泾河研究会、山西王维学会等文化学术团体的联系和交流,继续加强与陕电院王维文化进校园会作。
第十件事:积极协助和支持政府搞好创建“中国辋川历史文化名镇”工作。
工作报告的最后,我要告诉大家一个特大好消息:今年3月6日,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方红卫带队来辋川王维别业遗址区进行调研,我受命全程担任讲解,并亲耳聆听了市委书记的明确指示:“蓝田文化底蕴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未来负责的精神,深入挖掘文化价值,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历史文化遗产绽放时代光彩。”随后我们以研究会名义,向县委、县政府写了关于抓住历史机遇,加速推进王维辋川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的建议报告,县领导随即批示作出了明确、积极回应,几位主要县级领导又带队前往航天四院,就项目开发建设、老旧厂区改造利用协商洽谈并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就在同一天,我们又惊喜地获悉:长期占用王维故居、墓葬遗址的航天四院军工厂(库)房因故正式决定要全部迁走了,这真令人喜出望外!1991年首届全国王维学术研讨会就发出修复王维辋川别业的呼吁,30多年了,虽经地方政府和有识之士的多方努力,但终因核心遗址被占而一无进展。现在,保护王维辋川历史文化遗迹并建成王维纪念馆的最大障碍解除了,蓝田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建立王维纪念馆的多年夙愿有望实现了。
前不久,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近日西安市委又提出了文化兴市的战略口号。战斗的号角已吹响,王维辋川的春天就要到来了!让我们团结起来,踔厉奋发,乘胜前进,共同创造蓝田文化振兴无限美好的明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