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掉了的锅底,不抹腻子不用胶水,能补得滴水不漏吗?裂开的大水缸,能靠几枚钉子重新合在一起吗?碎成五瓣的盘子,能“破镜重圆”吗?
答案是——能!锔瓷,就能做到这些事儿。
锔锅、锔缸、锔盘(图源网络)
“锔”指的是“以铁缚物”;锔瓷就是指以金刚钻打孔,再用金属制成的锔钉连结破损的器物,将它修补的手艺。锔瓷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七十二行之一,又被民间称为“锔活儿”,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锔瓷:古老而传统的手艺
锔瓷的历史十分悠久,锔补过的器物在唐、宋、元各代均有少量考古发现。
唐弘化公主墓中出土白釉带流壶
(甘肃省博物馆藏)
锔瓷在明清时代被广泛应用。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录:“其砂可以钻玉补瓷,故谓之钻。”这“钻”指的就是锔瓷最重要的工具“金刚钻”,用来在器物上打孔。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没有金刚钻儿,甭揽瓷器活儿”这句俗语呢?这说的就是金刚钻在锔瓷时派上的大用场。
金刚钻(图源肆野Studio)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也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描述了他所见到的明代锔瓷:“这种瓷器可以耐受热食的热度而不破裂,而尤其令人惊讶的是,如果瓷器破了,利用铜丝连接起来,就是盛汤水也不会漏。”
明代也诞生了世界上最有名的一件经过锔补的瓷器——“马蝗绊”龙泉窑青瓷碗。相传是日本的著名将军足利义政得到了一只中国南宋年间的龙泉窑茶碗,十分喜爱,但在某天把玩之时不慎打碎。由于从南宋到明初,龙泉青瓷的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他无法再买到一只同样的碗。将军得知中国的“锔瓷”可以让破碎的瓷器复原,便让手下前往中国寻找锔匠。这只茶碗锔复后被带回日本,令将军大为惊叹。因碗底有六枚形如蚂蟥的锔钉,日本人称之为“马蝗绊”。这只茶碗名传天下且传承至今,成为日本的国宝,现收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
“马蝗绊”龙泉窑青瓷碗(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常活”和“秀活”
清代的制瓷业十分兴盛,人们也越来越常用到锔艺。到清代乾隆年间,锔瓷发展逐渐分出了“常活”和“秀活”两大类。
像“锔锅、锔碗、锔大缸”这类,锔匠穿行在大街小巷之间,为百姓锔补家用器物的,叫“常活”。乾隆年间的周鲲在《村市生涯图册》中就描绘过一幅“锔补图”。锔匠将一个碗搭在腿上,正拉着金刚钻的竹弓子钻孔。他的身旁放着“挑子”,挑子的一头是有抽屉的柜子,用来装锤子、錾子、撬杠等常用工具。另一头是风箱,上面有口小坩埚,那是锔匠们用来融化铁水修补铁锅用的。
锔补(图源周鲲《村市生涯图册》)
而“秀活”,是单纯为审美服务的。京城里的八旗子弟、公王贵胄们喜欢玩瓷弄玉,一旦那些青花、紫砂、南泥的珍贵器物失手碰裂,便需要找人修补。锔匠们巧夺天工,把那些物件复原如初的同时,还在锔钉上花心思。花钉、素钉、金钉、银钉、铜钉、豆钉、米钉、砂钉,各式花样的锔钉使器物看起来更加精美,还增添了一道独特的“残缺的美”。这样的器物身价翻倍,甚至有人特地将黄豆放入茶壶或花瓶内,加水泡发黄豆,将它们胀裂,再找锔匠来修补。
花钉、豆钉(图源网络)
二十世纪以后的锔瓷发展
民国时期,锔瓷仍被继续沿用。鲁迅的短篇小说《风波》设定在1917年,其中提到了锔瓷中“锔碗”这个行当:“这碗是在城内钉合的,因为缺口大,所以要十六个铜钉,三文一个,一总用了四十八文小钱。”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并不高,人们对物的爱惜之情格外深厚。能够锔补锅碗盆坛的锔匠,曾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职业。
民间逐渐形成了锔瓷的三大派:山东派、河南派、河北派。山东的金刚钻为皮钻,河南的金刚钻为弓钻,河北的金刚钻为砣钻。三大派的三种金刚钻只是在形状和操作上有所区别。而且锔钉及锔补的过程也大致相同。
皮钻、弓钻、砣钻(图源网络)
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的故事背景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其中也有刻画锔匠锔补瓷碗的镜头。
肩担挑子的锔匠、捧瓷
(图源张艺谋《我的父亲母亲》)
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再加上西方塑料制品的冲击,人们对锔补器物的需求逐渐降低,锔瓷也就日渐式微了。街巷中不再有锔匠的吆喝声,手艺精湛的锔匠多转向博物馆或者古玩行,专注“秀活”了。
令人欣慰的是,有些锔匠不甘心锔瓷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此没落,纷纷身体力行来传承和发扬这项技艺。如山东传统锔瓷技艺项目省级传承人耿海胜,曾受邀为清华美院开设传统器物修复高级研习班,传授讲解威海传统锔瓷技艺;他的故事还于2017年被央视10套《探索发现》栏目制作成《锔艺心生》专题片。深圳宝安区锔瓷技艺第四代传承人方瑞华,于2014年成立了全国第一家锔瓷手艺公司,不断推广锔瓷工艺和锔瓷文化。还有湖南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志,他淡出商界,回乡建立了锔瓷研究所。
耿海胜
(图源央视10套《探索发现》栏目《锔艺心生》)
古老而精美的锔瓷,凝练着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它在岁月流逝中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它的艺术魅力和背后的文化内涵,仍值得今日的我们去传承、发扬。
阅读锔瓷相关的故事,或许就能为它再添一点星火。
荣获首届“陈伯吹新儿童文学创作大赛”佳作奖
一部聚焦锔瓷的“京味儿”小说
书写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非遗文化与守正创新的工匠精神
内容简介
《神手小锔匠》以小瓷和他爷爷老瓷的故事为主线,讲述了他们在北京钟鼓楼下张旺胡同一座四合院里的生活。小瓷是孙氏锔艺的第十二代传人,他在跟随爷爷帮大老刘叔叔锔锅、帮舍得酒馆的匡老板锔缸、帮翠玉阁的宋老板锔复古玩的过程中,不断提升锔瓷技艺,最终顺利出师。次年,小瓷与爷爷一同进入了锔瓷大赛的最终赛,成了擂主。不料,这时发生了一件令人意外的事。锔瓷大赛能顺利进行吗?究竟谁能获得冠军呢?
小说以北京城为背景,京腔京韵的语言增加了书中人物的真实感和作品的地域特色。《神手小锔匠》将少年的成长置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记忆中,荣获首届“陈伯吹新儿童文学创作大赛”佳作奖。
作者简介
金少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老舍研究学者。出版有《图纸》《金葫芦》《钟鼓楼下》等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见《东方少年》《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数十家杂志。曾获《长江丛刊》文学奖、首届曹文轩儿童文学奖、首届陈伯吹新儿童文学创作大赛佳作奖,两获《东方少年》年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优秀小说奖等奖项。
精彩文摘
爷爷用这项绝技修复那只古玩,没用一颗锔钉。金刚钻下钻打孔时,是从裂纹的两侧,相对应着,以九十度的斜度,向裂纹处打孔的。裂纹两边的孔洞,还要恰巧在坛子壁厚的三分之二处相互贯通。这样以此类推,一对对贯通了的孔洞,就成了一个个针眼,之后用一条细细的金丝,从针眼中穿过,坛子的裂缝就如同破损的衣服一样,被一针一线地缝合在一起了。用金线把坛子缝合在一起之后,爷爷又根据裂纹的走向,用一块铜箔,錾刻出了一条游龙,镶嵌在裂缝的表面处。因此整个坛子从外观上根本看不出破损的痕迹,反而是一条腾云驾雾的龙,让古色古香的坛子生出了异彩,平添了灵动和生气。
“关键在手上!”爷爷那天反复强调,“关键在手上!不仅要稳,打钻的轻重缓急,都要拿捏得恰到好处。”
爷爷还问过小瓷:“知道为什么总让你练手了吧?在坛子壁上斜着下钻,裂纹两边的孔洞要恰巧在三分之二处相互贯通,你手上没有拍核桃的劲儿不行,没有能把核桃仁上面那层薄皮给揭下来的巧功夫,也不行!”
小瓷始终记着爷爷曾经说过的那些话。他把这些话都记在记事本上了。
回忆着爷爷那天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动作,小瓷把捧好了的坛子放在了两腿的中间,夹紧,之后操起金刚钻来。
“关键是在手上!”他反复提醒着自己。
把金刚钻小心翼翼地抵在自己用笔标出来的点位上,他试着抽拉了一下弓子。坛子的釉面很滑,金刚钻“嚓”的一下跑偏了。
小瓷长长地喘了口气,做了几下深呼吸,之后憋住气,咬紧牙。把钻头重新抵在那个点上,倾斜九十度,拉动弓子。可那钻头还是跟没有笼头的野马似的,“嚓”一下跑偏了。
小瓷再次长长地喘了一口气。喘过气,忽然心生一计。他取来一只錾子,抄起锤子,把錾子对准坛子上的那个点,用锤子轻轻敲打了一下。“啪”的一声响过,錾子在坛子的那个点上錾出了一个小坑。
小瓷再把金刚钻拿起来。运了运气,咬了咬牙,把眼睛闭了阵子,又睁开来,之后,憋足了一口气,把金刚钻抵在那个小坑上,很轻柔地抽拉起了弓子。
“唰,唰,唰!”
这下好了!
金刚钻终于在坛子上发出了悦耳的声音,它十分顺从地按照小瓷的意志,迅速钻进了坛子壁里。
媒体评论
■ 《神手小锔匠》将少年成长与中华传统非遗工艺的传承完美结合,具有民间性和传奇色彩,语言流畅,情节曲折,相当好看。
——严锋(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 这部作品聚焦中国锔瓷这一精湛的传统手艺,将少年小瓷学艺、出师的独特经历与锔瓷的诸多细节紧密相连,写得非常通透。故事跌宕起伏,在叙事中,北京现代大都市气象和历史沉淀下来的风俗人情跃然纸上。
——李文(深圳市爱阅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 作品将小瓷基于传统又守正创新的锔瓷技艺学习经历,用类似于武侠故事中师傅不断点化徒儿、让徒儿不断开悟的方式渐渐呈现,还埋下了一条古玩店宋老板的暗线,整个阅读过程轻松有趣。且作品细腻呈现了老北京四九城的风土人情,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各类市井小人物充满烟火气的生活,“京味儿”十足。
——陈小文(上海市静安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