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遗传承人|潘明生:青砖不败,匠心不朽
破旧墙角里不起眼的老青砖,在商丘古城归德砖雕非遗传承人潘明生的手中,雕刻成新的样式,变化成人们关于乡愁的记忆。从商丘古城东门进去,走进文昌阁,一张宽大的展示台上摆放着砖雕成品,长2米,宽1.5米 ,层次分明,栩栩如生,这便是非遗传承人潘明生老师花费一年时间雕刻的作品《归德古城》。

一个人,一块砖,一份长久的坚持。潘老师从事砖雕工艺已经20年有余。“小时候在古城玩耍时,就被庙宇、城墙等砖雕所吸引。正式接触砖雕是在西安参观时,偶然发现西安砖雕和商丘砖雕有着很相似的地方,而且西安的砖雕形式大多是出土文物雕刻出来的构件,这么美的砖雕,我能不能用我的技术将这些东西在我们家乡雕刻出来。”当被问到为什么能坚持这么久的时候,潘老师回答道:“作品完成那一刻的成就感以及想把这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的信念,支撑着我一直走到现在。”
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挫。即便只用最简单的工具,也能铸就耀眼的辉煌。在这些各式各样的雕刻工具中,最小的只有针那么细,潘老师就这样拿着它们在硬度极高的青砖上一笔一划地雕刻,把纹路字符呈现,以刀为笔,以砖为纸,将细节做到极致。一件砖雕作品的成型,从原料的选取到全部完成,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这是一个相当考验技术和耐心的体力活儿,一点都马虎不得,稍一走神整个作品可能就全毁了

满头的汗珠和手上的老茧是他对砖雕这份事业热爱与坚持的证明。汗水密密麻麻地从额头沁出来,流水似的顺着脸滑下,潘老师快速撩起衣袖擦去额头的汗水,甚至来不及擦净又马上投入到雕刻工作中。有些汗渍浸得眼珠生疼,他也无暇顾及。老师的手很大,骨节突出,手掌和指腹上全是茧子,正是这些茧子让双手坚实而有力,在青砖上留下一道道坚持的痕迹。
我们现在看到的用青砖雕刻出来的“乡村地锅”、“京剧脸谱”以及“四合院门楼”等。它们不是孤芳自赏的“老物件”,也不是华丽空洞的“招牌”,而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智慧结晶,是具有生命力的“活化石”,是那些时代生活的缩影。潘老师雕刻的每一个物品都能还原那些年代特有的风貌,那些蛰伏在地下的沉寂,在他的手上慢慢苏醒。“我要把这些老物件雕刻出来,让年轻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让老人想起尘封的记忆。”潘老师这样说道。不同于其他艺术品,砖雕的光芒不会轻易被时光磨灭。随着岁月的流逝,时间的磨砺,风雨的剥蚀,砖雕依然玲珑别致,越来越有味道。
心若有所向往,何惧道阻且长。盘踞在中国北方的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想把这个作品做出来,这也是中国独一无二的作品,迄今为止,国内还没有用砖雕的形式来雕刻长城。”长城的砖雕微缩版,潘老师已经雕刻它三年了,距离完成预计还要五年之久。“早上、晚上或者有其他空闲时间我就雕刻长城”潘老师坚定地说。等到长城雕好后,他将带着它从山海关走到嘉峪关,让更多人看到这件作品,了解这种技艺。
日秋月落,春秋更迭,世间万物在都不停的变化。而先人留下的华夏五千年文化确如窖藏老酒,被时光层层堆叠,在岁月的轨迹内熠熠生辉。但很可惜的是,由于砖雕相比较其他传统工艺来说,本就比较冷门,从事立体微缩砖雕的更是寥寥无几。除了潘老师,剩余这几位老师已年过古稀,且目前没有人再选择这种形式的砖雕,甚至部分精湛的技艺已经失传,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之中。潘老师也曾收过两个徒弟,但都因为砖雕工艺缺少市场,经济价值很小,不到四个月便放弃了。现如今,砖雕作为传统技艺无人关注,濒临失传。潘老师时常为此忧愁焦虑。
“近年来,国家对于非遗项目愈加重视,在政策和资金投入方面也给我们非遗人带来了希望。现在的非遗可以进社区、进校园,让我们可以在社区和学校里面给同学们讲解,很多大学甚至开设了相关专业,这些都是对我们非遗的认可。”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他积极参加非遗宣传交流的活动,举办砖雕展览,并借助互联网平台对其进行推广宣传,致力于让砖雕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看到砖雕文化的魅力
纵横间的细腻与辽阔,毫厘间的缝隙和粉尘,诉说着岁月未逝,繁华永存的韵味。每一件砖雕成品的历史感,承载着他对传统手艺的眷恋,诠释着砖雕匠人“刀刀刻流年”的执着。潘明生老师在困境中寻找希望,他传承和发扬砖雕文化的脚步从未停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