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李耀安 梁卫国
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和中共天河区委宣传部指导,红线女艺术中心、天河区文学界联合会、天河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广东粤剧促进会主办的“千人千面 —— 粤剧面谱展”,在12月17归上午位于天河公园的天河艺苑开幕。

粤剧面谱是粤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艺人长期创造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结晶,是粤剧的脸面、符号和象征之一。每个需要开面的舞台人物,其妆容的线条、色彩、图案都有一定的规范,故称之为“谱”,粤剧行内通常按粤语习惯将“脸谱”称作“面谱”。

粤剧面谱随着粤剧漫长的发展,逐渐积累并以谱式的方法相对固定下来,粤剧面谱由上六府(广州府、惠州府、韶州府、南雄府、肇庆府)和下四府(高州府、雷州府、廉州府、琼州府)两个地区的传统面谱组成。主要用于净、丑等行当,采用写意、夸张、象征等手法,鲜明地表现舞台人物的面貌特征,用不同的线条、色彩、图案来表现舞台人物的喜、怒、哀、乐,以揭示人物的面容、年龄、性格和品质。寓褒寓贬,甄别善恶,见气质于图案,这次展出170幅粤剧面谱,是粤剧面谱艺术的一次集中展示。展览选录了伍行先生绘制的面谱70幅,其徒弟冯汉华老师100多幅。

伍行先生原湛江地区党政宣传、文化干部,湛江市文联主席。60年代初组织挖掘抢救整理下四府粤剧传统艺术,并以业余时间搜集粤剧脸谱,除散失部分勾稿外,共绘制完成70幅现存的脸谱。其作品被收入《中国戏曲脸谱艺术》《中国戏曲志.广东卷》《粤剧大辞典》等书。并先后于湛江、广州、佛山、香港、北京等地展出粤剧面谱,是粤剧面谱绘制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
伍行先生的徒弟冯汉华先生介绍,本次展示的面谱采用了粤剧面谱专家伍行首创,只画眼眶不画眼珠的画法。盖因眼珠是面部和五官中唯一不能以线条和淡色进行绘画的部位,开面时演员只需拨谱勾画,然后通过自身跟眼珠的神情表现、动静变化,将角色的外貌、性格和情感生动地演绎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冯汉华老师,是粤剧画面谱的第四代传人。区级粤剧面谱非遗传承人,红线女艺术中心艺术研究部负责人,广东粤剧促进会副秘书长。师从红线女、张翼麟、伍行等名家,曾主演《孙悟空三战红孩儿》《闹龙宫》《三岔口》等戏。是《粤剧大辞典》和《粤剧表演艺术大全·唱念卷》撰稿人之一,受邀为《粤剧表演艺术大全.舞美卷》撰稿并绘制粤剧面谱。
2021年,粤剧面谱绘制项目被列入广州市天河区第十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粤剧面谱的申遗成功,开拓了非遗文化艺术新领域,填补了粤港澳大湾区没有粤剧面谱非遣项目的空白,增加了宣传粤剧文化的新渠道。粤剧面谱知识普及与体验活动通过【红艺传习】研学品牌等平台,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零距离感受到了粤剧面谱的魅力,受到社会各界欢迎。

冯汉华老师介绍说,粤剧面谱主要用于大花面、二花面、六分和部分丑角、生角、旦角等其他行当的特殊人物。采用写意、夸张、象征等手法,鲜明地表现舞台人物的面貌特征。就表演角度而言,粤剧面谱是性格化的;就美术角度而言,粤剧面谱是图案式的;就文化价值而言,它既是粤剧净角的“脸面”,又是粤剧的“符号”之一,更以其鲜明的个性成为粤剧的一大特征。

冯汉华老师告诉笔者,粤剧面谱有按行当、按颜色及按图案三种分类法,为方便观众欣赏,本次展览的面谱采取了颜色分类为主,兼顾行当、图案的做法,分为:黑面、白面、黑白面、主色面(以一种彩色为主,分别有红、黄、绿、蓝、紫、粉、金、银等八种),三色面、四色面、五色面、特殊阴阳面等八类。

这次面谱展览丰富多彩,绘工精细,将各种花面人物的容貌、性格和气质表现得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欣赏价值。据悉,这次展览至明年元月7日,欢迎有兴趣者前往参观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