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欣淼先生为杨伯仲所著长篇小说《秦俑四季》所写的序言
序言
杨伯仲是我高中时的同学,我们都是所谓的“老三届”。
在骊lí山北麓lù华清中学东五公里之处,是临潼县西杨村,也叫石滩杨村。杨伯仲就出生在这里。1974年,石破天惊,举世震惊,西滩杨村发现了秦始皇陵兵马俑!这时,二十七岁的杨伯仲还住在村里。
在农村长大的杨伯仲深知村民劳作的辛苦、生计的艰难。村里的贫穷是刻在他心底的,他当过生产队会计,有一年每个成人只分了一百四十斤口粮,后来还扣了二斤七两牲口饲料。村里人感叹:“石滩杨人要想日子好,除非石头能卖钱!”
伯仲后来去县城工作,此后又多次变动,但大抵都离石滩杨村不怎么远。多年来他常回村看望父母、兄弟,一直与村里人保持着联系,对村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或亲历或耳闻或采访,了如家珍。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最后他居然担任了临潼区旅游局和骊山风景名胜管理局的领导,还主持了两年日常工作,秦始皇陵兵马俑景区就在其业务管辖之内。而这期间的工作实践,更使他对家乡的过去、今天与未来的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
他又善文,退休后,乡愁所使,似不写不快,遂著成《秦俑四季》一书。
《秦俑四季》是一部长篇小说,叙述了骊山脚下岩滩杨村半个多世纪的奋斗历程和巨大变化。有村民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坚持打井抗旱的可歌可泣事迹;有发现秦俑的起因、经过和村民们在秦俑景区建设中顾全大局的高风亮节;有发现秦俑后,村民们抓住改革开放机遇,依靠秦俑这个旅游资源,在旅游业中摸爬滚打,将一个贫穷村变成远近驰名的富裕村的历程。
这个历程中的人和事,无不与秦俑有关。可谓:人也秦俑,事也秦俑;古也秦俑,今也秦俑;富也秦俑,穷也秦俑;喜也秦俑,悲也秦俑;爱也秦俑,恨也秦俑;福也秦俑,祸也秦俑……一年四季皆如是也。这就是书名“秦俑四季”的来由。
是天时地利人和成就了这部著作,我们可将它视为秦俑发现村的演绎史和旅游创业史。
这本书的特点是故事多,情节生动,如“井下抢险”“挖出瓦人”“海棠涉案”“生地插铧”“创建乐园”“普法教育”“海棠癫喜”“拦路喊冤”“志在必得”等。贯穿这些故事的是人物,故事与人物融为一体,更使人物形象鲜活。主要人物有杨世华、谭粉莲、杨彦培、牛振山等,类型涉及村民、基层干部、企业家、客商、导游等,各色人等都有一连串故事支撑。如谭粉莲,就有伺候瘫痪婆婆,创办商店、工艺厂、敬老院,债台高垒,再创辉煌等多个故事,将一个企业家、慈善家的形象活脱脱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本书所述皆常人常事、家长里短、柴米油盐等,但都与村民生活或命运息息相关。加之作者采用白描写法,又夹杂了一些快板、歌词、童谣等,人物用语更接地气,乡村习俗原汁原味,使得小说更为朴实生动。
该书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域风情。用作者的话说,他“是以岁月为泉、乡愁为曲,为秦俑村人酿了一壶老酒,让他们喝个酩酊大醉;是为家乡立了一块丰碑,让子孙后代永铭这段历史”。
伯仲又喜吟,在小说酝酿、动笔、写作过程中,多以诗记事。小说完稿,他赋七律一首,可见其心迹:
秃笔十年忘夕晨,心有存念总殷殷。
扯长删短笔头急,造句遣词梦里斟。
寻故几番乡梓路,探由频叩学人门。
寸衷且酿一壶酒,秦俑今传千古村。
《秦俑四季》是一本好书,祝贺伯仲,也向读者推荐这部充满关中风情的好作品!
郑欣淼
2023年2月26日于北京
(郑欣淼,文化部原副部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中华诗词学会原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