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南的黄金矿和黄金人
口述:杨学艺
我叫杨学艺,生于1968年3月16日,洛南县景村镇人。1990年12月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原西安冶金学院),分配到寺耳金矿参加工作,2002年3月调动到陕西鑫元科工贸股份有限公司(陈耳金矿)工作至今,先后担任过选矿技术员、选矿车间主任、矿山调度、安环科科员、冶炼室主任、选矿厂副厂长、综合办公室副主任等职务,现已内退。现在,我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回顾洛南的黄金矿和黄金人,以致敬曾经非常辉煌的洛南黄金生产。一、金色梦想
洛南黄金采矿业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候,毗邻的河南灵宝和潼关的金矿已经初显繁荣,很多洛南乡党怀揣一个黄金梦,去秦岭山背矿或者当“碾子客”,也有人组建“骡子队”运矿。似乎大山里到处都是黄金。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政策,也把洛南推向了开发黄金矿山的时代潮流中。
洛南县政府分别起用王东、但生华、吴水山、曹谦成、秦隧彦、张继红等具备矿山企业管理经验的优秀工业人才,由东到西沿秦岭走向组建了三个金矿,于1986年前后开始筹建,分别为陈耳金矿、寺耳金矿、王排金矿。为了振兴洛南工业,当时主管工业的县长贾思邈先生决定从高考录取分数线下延,一次性录取60名学生,分别送往当时的机械学院、冶金学院、矿业学院定向培养 其中冶金学院的10名采矿和选矿专业的学生分别提前分配到三个金矿,我就是其中之一。
沿着秦岭金矿的主脉线由东向西延伸,脉金的赋存状态粒度越来越细,矿石品位由高向低过渡。因此,当时陈耳金矿的高品位矿石达到60克/吨以上,而且在二架岭一带出现了大量的明金矿。一时间,陈耳金矿声名鹊起,也在那时候创下了万两矿的纪录,王东老矿长被特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相对于陈耳金矿,寺耳金矿虽然矿石品位也有10多克,但由于矿山面积小,发展相对迟缓。而王排金矿是三个矿山中最早的,矿山面积大,但矿石品位低,金赋存粒度细,巡检王排区域的氰化提金法当时比陈耳、寺耳地区的“混汞”提金法更红火。
二、严峻形势
国家矿山的开发带动大量私人开矿,黄金矿山整顿工作真刀真枪进行。除了阻止当地群众的乱开乱挖,和毗邻的河南和潼关矿山的纠纷事件几乎从来就没停止。我在寺耳金矿时,我们桐峪河有一个巷道和潼关金矿打通了。当时,公司组织全体人员在坑道内值班,每班配发一把枪,对方在咱们下面。记得当时我们进入坑道时,底下炮烟大量地向上冒,子弹“嗖嗖”的响,双方为了各自的矿山,荷枪实弹进入战斗状态。当时的情景真的充满了浓浓的火药味儿。最终还是因为出现了伤亡,双方不得不叫停,相关当事人也被处以刑罚。
黄金的兴盛随着市场化而逐渐衰退,随着规模的扩大化,各个矿山矿源相继走向枯竭。探矿工程不断向深部推进,采矿成本不断升高。与此同时,选矿工艺同步要求更加先进,回收率要求更高。然而,矿石入选品位越来越低,黄金市场价格不稳定,导致大量黄金矿山企业纷纷倒闭。
在这种情况下,洛南黄金的“三套马车”也在风雨飘摇中历经改制,转型,被收购,如今只有陈耳金矿被中国黄金股份有限公司收购,基本正常生产运营,寺耳和王排金矿完全被私人老板收购。
三、迟暮悲歌
洛南的黄金事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进入鼎盛期,但在改制以后,基本处于没落期。当年企业解决了大量人员的就业困难。而到了后期,在人到中年的时期,从三个金矿里回来了不少的下岗工人。好在这些当年的建设者,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他们自发联系,在新疆、西藏、甘肃、云南等矿山继续创业,还有一部分在东南亚一带也干得风生水起。
莽莽秦岭,幽静的峪谷,流动着清清的河水。一代人的黄金梦想随着时代的更替,在众多峪谷中接近尾声。伴随着矿山的没落,那几条河流也逐渐失去当年的丰润,变得消瘦不堪。河畔的人家也在近几十年的时光里渐渐稀少,走向城市。洛南的黄金矿和黄金人基本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成为许多人难以忘怀的回忆,也成为一个时代无法抹去的印记。
(口述人杨学艺,工作单位:陕西鑫元科工贸股份有限公司,已内退,联系电话13891411369;整理人萧军,工作单位:洛南县麻坪中学,联系电话13991446206。)
【约稿人感受】杨学艺先生的这篇口述文章,从亲历者的角度回顾了洛南黄金企业的兴衰和黄金从业者的悲欢。全文既有高屋建瓴的宏观叙述,又有细致入微的生动描写,重要的是亲历视角让人身临其境。可以看得出,他是带着对黄金企业的感情、对那片山水的热爱以及本职工作的留恋完成这篇口述记录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本人对这篇文章以及作者本人无怨无悔的奉献情怀深深地感动了。因此,向洛南县史志办郑重推荐这篇文章。


【口述人简介】杨学艺,生于1968年3月16日,洛南景村人。1990年12月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原西安冶金学院),分配到寺耳金矿参加工作。于2002年3月调动到陕西鑫元科工贸股份有限公司(陈耳金矿)工作至今,分别担任选矿技术员、选矿车间主任、矿山调度、安环科科员、冶炼室主任、选矿厂副厂长、综合办公室副主任等职务,现已内退。
